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美食泛亚电竞文章

发布时间:2023-08-28 21:46:14    浏览: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如果说春天的颜色五彩缤纷,夏天的颜色绿意盎然,那么,秋天的颜色就是灿烂的金黄,辣的红。我最爱儿时母亲的菜园,那些逐渐凋零的绿里,掩映的那一抹耀眼的辣椒红。

  母亲的菜园总是辣椒在唱着主角。盛夏的辣椒,是青春勃发的孩子,入秋以后的辣椒,是风韵犹存的徐娘半老。辣椒是最耐热抗旱的作物了,只需一点点雨水滋润,就能让它们吐露芬芳。那些挂在枝头的一颗颗红红的辣椒,就是它们骄傲的果实。我最喜欢母亲在秋天的早晨,端着盆子,摘下满满一盆的红辣椒,做成各式美食。

  我家里有一个小巧的陶罐,是母亲用来腌辣椒的。每年夏天,母亲把吃不完的青辣椒摘下来,把辣椒蒂去掉,放在烧开了水的锅里焯一两分钟,捞出来沥干后,晾在太阳底下晒。辣椒晒得发白后,母亲又给它们一一翻身,同样晒至发白。然后母亲把洁白如玉的白辣椒放进陶罐密封,二十天以后,就可以吃了。

  在暑气很重的夏天,我们没有胃口吃不下饭的时候,母亲煮一锅白米粥,上一碟酸辣椒,切得细碎,加上姜片、蒜头和豆豉翻炒出香味,便是一碟美味可口的下饭菜了。那时,我们一边吸溜白粥,一边咀嚼酸辣的白辣椒,不知不觉,好几碗粥就下了肚。

  酸白辣椒还有一道美味做法,就是用来煮鱼。母亲先把鱼切成小片,加盐腌十来分钟后,倒入油锅炸至两面金黄,放入切碎的酸辣椒、姜片、蒜头加水煮,煮到鱼汁成乳白色,放盐葱花即可装盘。加了酸辣椒的鱼肉细腻嫩滑、爽口味美。

  入秋后,菜园里的青辣椒变成红艳艳的,相当诱人。母亲便忙碌了起来。她把红辣椒摘下来,清洗晾干。用锋利的刀把红辣椒切小,再剁得细细碎碎,拌上姜、蒜泥。然后把红辣椒、姜末、蒜泥、盐搅拌均匀,放进玻璃罐子,加稍许白酒封存一个星期,即可开罐食用。

  母亲的剁辣椒是我最喜欢一道美食。不仅是因为辣椒的红而诱人,更是剁辣椒里辛辣里的香。一星期后,母亲终于答应开罐了,我巴巴地围在母亲身边,吸着鼻子看她一层一层地打开密封罐,用长筷子伸进罐子里挟出红人的剁辣椒酱,再小心地放进碟里。那辣眼的红、浓艳的酸蒜辣香味直扑口鼻,挑逗着我们的嗅觉和味觉。一时间,所有人口生津液,涎水直流。下一秒,便是伸出各自的小爪子撮一撮,再丢进嘴里。

  混合着辛辣、蒜香的剁辣椒一旦进入嘴里,味蕾瞬间激活,胃容量迅速增大,随着牙齿和舌头的配合,那股像红火球一样的东西直抵胃部。于是,温暖的灼热迅速把我们的感官包围。剁辣椒的辣实在嚣张,一旦占领了人的胃,还要控制人的嘴,即便辣得眼泪直流,依然让人欲罢不能,忍不住再次挟起这细碎的美味送进嘴。看着一群像饿狼一样的熊孩子,母亲笑了。在渐凉的秋天,在物质匮乏的旧时光,就一碟剁辣椒,全家人都要吃得腰滚肚圆才罢休。

  母亲说,辣椒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其他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给人体补充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养分。辣椒能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增进食欲,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散寒驱湿,燃烧脂肪,缓解疲劳、帮助消化,常吃对人体有益。

  秋天的微凉清晨,母亲总会端上一小碟剁辣椒,让我们就着白粥吃,神清气爽。母亲说,寒凉的天气吃些剁辣椒,可护住阳气,增加抵抗力。一碟剁辣椒,让我们吃得既开胃,又保暖。母亲的剁辣椒是价廉味美的美食。

  一转眼,又步入秋天,母亲和剁辣椒的故事又在上演。在这平淡的日子里,享受如此浓烈的母爱,真是一种辣的幸福。

  对于冬至,母亲是这样理解的,她说冬至大如年,冬至一到,那么离新年就越来越近了。对于节气的变化,母亲是最关心的,哪个节气,该做哪些应节气的食物,她都格外地上心。

  冬至一到,也就到了要腌鱼腌肉的时候了,这是每年冬至家里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母亲说在冬至这一天腌鱼肉,腌出来的味道,才带着独有的味道,让人一吃就忘不了。确实,母亲腌的鱼和肉,真的是让人一吃就忘不了,不咸也不淡,还带着独有的香味。

  那薄薄的肉片与剁成小块的腊鱼一起上锅蒸熟之后,满屋子都飘满了香味。每到这个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掀开锅盖,夹起一块就往嘴里放。母亲说我那个样子像极了一只偷嘴的馋猫。

  对于母亲来说,冬至这天不仅要腌制咸鱼咸肉,还会做冬至丸给我们吃。所谓的冬至丸,就是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的清晨,母亲就开始将糯米粉磨好,并且糖、肉、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丸。这样的冬至丸,母亲一般会包许多,有时会给亲戚们拿去一些。

  母亲说冬至吃冬至丸,就大一岁了,就要更懂事一些了。当时的母亲总是希望我能够快一点长大,能够懂事一些。

  如今过冬至,母亲还会像以前一样,腌些鱼肉,只不过腌得没有以前多了。她说现在条件好了,也并不是非要吃这一口,腌一点是个意思,也应个节气。至于冬至丸,母亲现在也不做了,多数时候,都是会去市场上买些汤圆回来给我们煮着吃。

  虽然现在过冬至,不像小的时候那样隆重,但是一年一年,母亲却从来都没有忘记过。我想母亲爱过冬至,不仅仅是因为冬至过了就是新年,更多的则是希望一家人,每一年都能够顺顺当当地过下去,每一个冬至,一家人都能开心团圆地在一起。

  相比于煎炒烹炸,我更喜欢烀的味道。到乡村搜集资料,热心的老乡亲专门从地里挑了嫩玉米送给我,还有一包刚刨出的花生。

  回家后,我就忙活开了,一口锅里烀花生,一口锅里烀玉米,那香甜的气息弥漫,秋天的味道更浓。

  烀,就是用少量的水,盖紧锅盖,半蒸半煮,把食物弄熟。烀,既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食物的原味,又更加鲜香多汁。

  小时候,母亲经常在秋天收获后,给我们烀东西吃,那时候家里的食物不多,只有在秋收期间,餐桌上才丰富起来,母亲烀山药、烀胡萝卜、烀山芋,也偶尔烀花生、毛豆给我们解馋。

  母亲会过日子,秋收期间烀的食物都是挑出来的有毛病或个头小的,比如山药和胡萝卜,除了个头小的不易储存,就是刨出土时用铁锨铲坏的,母亲说是“伤膏”的。花生和毛豆也是挑一些豆粒瘪的才能吃掉。那些好的山药、胡萝卜、蔓菁要晾晒好后放到地窖,吃到来年春天呢。黄豆晒好后,用途大着呢,冬天里,母亲有时会舀出一碗黄豆,放在铁锅里干炒,就是我们的零食。开春后大白菜吃完,母亲会煮一些泡好的黄豆就饭吃,味道真是香,圆滚滚的黄豆像金豆子一样,母亲换豆腐都舍不得。夏天,母亲要用黄豆做黄豆酱。入秋后,母亲还会用黄豆做一道菜,把煮好的黄豆与擦好的白萝卜丝、切成小段的芫荽同伴,鲜香扑鼻。种的那些少量的花生,母亲一一过手挑出饱满的,留待过年时用沙子炒花生,这可是年货的上品呢。

  母亲烀山药或胡萝卜、山芋时,往往要洗上大半盆,家里人多,每人要吃好几个,看到母亲往锅里放时,我总是主动烧火,母亲添水总是恰到好处,锅沿边还要盖上一遭“蒙锅布”,“蒙锅布”是坏掉的破麻袋片,天长日久,被烟熏得黑黢黢的,我喜欢看这“蒙锅布”在食物快熟时,上面水蒸气结成的细小水珠,随之而来的,是那香甜的味道,母亲却总是不急于掀锅,说是再“烀会儿”。在我眼巴巴的等待中,母亲终于揿开了锅盖,随着热气腾腾,山药、胡萝卜、山芋,软软地卧在仅剩下的一点浓稠汤汁中,母亲不怕烫,小心地一块块取出放到高粱秸秆做成的箅子上,那山药、胡萝卜、山芋吃起来又软又甜。

  母亲也烀北瓜、茄子、脆枣等,这时候,母亲往锅里添上少量水,在接近锅底处放上一个锅架,锅架是父亲在门前的树枝上砍的,再把摆满北瓜、茄子、脆枣的箅子放上去,枣、茄子熟得快,要先取出,等我们把枣吃得差不多了,北瓜也熟了,北瓜、茄子加入蒜泥、盐,用香油拌了吃,味道极美。

  那时候,很少吃到用油的东西,母亲擅长烀,烀出的食物,美味又养脾胃,那纯朴的清香和着柴草的气息、乡土的本味,多年后仍然在记忆的味蕾上深深缠绕。

  那温馨,祥和的画面,配上那样的音乐,让人被那美食馋的流口水的同时,也对那些有美食的地方,充满了向往,想去那样的地方吃那美食。觉得那些地方的人,真的是生活在天堂里,生活在幸福中。

  只是,当这样的美食节目看多了,在关了电视,从那镜头里温馨,而美好的画面,那舒缓而动人的音乐,那色香味镜头里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回到现实中,感受小屋里的宁静,听着窗外机器的轰鸣,看着人来,车往的繁忙,和小城里阳光下白花花的景象,我忽然感到,这些美食,也许只是镜头里的,而那些有这些美食的地方,那种幸福的生活,也许是镜头里的。

  在这样的季节里,家乡人最爱做的一种饭食,就是洋芋糍粑。夏天的季节,洋芋下来了,家乡家家都种的有洋芋,而在酷热的夏天里,糍粑又是细腻,吃了能让人生津,消暑的饭食,所以,家乡的人都爱吃。而做这样饭食的复杂,漫长,却有让家乡的人,在酷热的夏天里,有了事情做,既在慢慢做这道饭食的时候,打发了夏天里酷热漫长的时光,也在辛苦的劳动有,有了可口的饭食。

  做糍粑前,先要把洋芋刮了,再放在锅里把刮好的洋芋蒸熟了。然后,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就端了蒸熟的洋芋,到了河边树荫下,找了平整的石板,把蒸熟的洋芋倒在石板上,用木槌压细了,最后有了粘性了,就轮起木槌打,一直打到细腻,起泡了为止,这样吃着才爽滑,而这是一个特别漫长而辛苦的事情,要打多少下,谁也记不清楚了。

  在家的女人,就忙着找了酸菜烧汤汁了,最后,把打好的糍粑用汤汁调和着吃。糍粑要打好,但是,汤汁也一样要烧好,不然,糍粑也不好吃。所以,要吃爽口的糍粑,打好糍粑和烧好汤汁,一样都不能少。而还有一些东西也不能缺,蒜泥,和红红的油泼辣子,在吃糍粑的时候,给汤汁里浇一些,糍粑吃着更有味,让人吃了还想吃。

  在这样的季节里,家乡的洋芋下来了,家家都不缺洋芋,就把这五谷杂粮的饭混着吃,又能节省主粮。

  一家电视台知道了家乡的这种美食,还来拍了节目。那节目我看过,在镜头里,那制作糍粑的画面,都特别的美丽,祥和,温馨,也充满了欢声笑语,吃着糍粑,也似乎变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家乡的人,似乎也就生活在幸福里了。其实,当进入村庄,了解了家乡人的生活,知道了打糍粑的过程,就知道了吃糍粑的不容易,家乡人这样的季节爱打糍粑,是在漫长的酷热的夏天里,有了打发消磨山里寂静日子的事情,也是五谷杂粮混着吃,节省主粮,而没有祥和画面里的幸福。如果说有幸福,那只是一瞬间的感受,就是在糍粑终于打好了,端起大碗吃糍粑的时候。

  我也就想到了那些镜头里,让我向往的美食,那美食里,那些地方人很幸福的样子。我觉得,这些美食,只是镜头里制作出来的。一切事情,在镜头里都显得简单,而美工了以后,也都变得特别的美好而富有诗意。而在现实中,制作那任何一样的美食,哪怕小小的美食,都是不容易的事情,都是包含了汗水,和辛苦的事情。而这些美食,也许是为了配合镜头的需要,而制作,或者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做出来了吃。要是天天这样做,这样吃,那还了得。在平时的日子中,是要计算着,节俭着过日子的,再丰厚的日子,都要学会细水长流。在日子繁忙的时候,能有一碗水喝,一碗面条,一个馒头吃,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放下碗,就要赶忙去忙要做的事情,哪还有时间和功夫,去这样精耕细作的做这些美食吃。于是,我感到,那些美食诱惑了我,那些画面也欺骗了我。那些美食,是真的有,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香味,但是,只是在逢年过节和喜庆的日子才有。而那些幸福的日子,也是定格在一些特定日子里的画面,而在许多的日子里,是和家乡的日子一样,是寂静的,枯焦而漫长的,吃的饭,也只是填饱肚子,而不是要精致的做出美食来。

  在那些城市的一些大街小巷子里,的确天天有美食,但是,那都是做出来卖的,这样的美食,与商业有关,而与普通百姓的日子无关。

  再看那些美食节目的时候,我总是匆匆的把台调开。我怕引起我的乡愁,让我想到家乡的美食。也怕想到,在那些美食里,在那定格的幸福里,让我想到了为了这美食,和定格瞬间的幸福,人们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

  在我少时的印象中,澳门的深秋是一个晚上从松山上吹过来。早上起来上学,街上添了新的市声:“鸭头鸭颈,鸭翼鸭蹼热辣辣香喷喷”大人们会说:“天冷了,鸭头鸭蹼上市了。”

  澳门的深秋,是美食的季节。二龙喉、白鸽巢的树叶,被秋风吹落一地,小贩们踏着落叶,一面吆喝,一面走路。放学时,我们小学生会掏出两三个铜仙买一只鸭翅膀,啃着走回家。马路榕树底下,一副鸭蹼档,长凳上坐着几个汉子,一手拿着酒杯,一手拿着鸭头,解慰一天的劳苦。

  当年澳门街道,容许熟食小贩唤卖。秋意渐深,天气适宜,烧腊店忙着杀鸭制腊鸭饼,余下的鸭头和下水制成各种小食,到市上卖,买卖声哄哄,使市上平添几分热闹。

  薄暮时分,街边大排档纷纷摆开,一个个小瓦煲,有腊鸭肶饭、腊鸭肠饭,更特殊的是腊鸭饭,一汪黄油铺满白米饭上,一个个腊鸭翘得老高,香气四溢。秋风吹得好远,使老饕们馋涎欲滴。此外,还有黄鳝饭,禾花雀饭,令人目不暇接。

  谈到鳝,我有更多的回忆。珠江三角洲水乡有一种他处所无的“花锦大鳝王”,身长一丈余,粗如壮汉的手臂,身上有着一痕一痕的花斑,骤然一看,以为是蟒蛇出洞,其实,它很温和,从不伤人,平日以青蛙、田鼠为食;春夏之交,勤于摄食,到了深秋,长得很肥,身体胖嘟嘟的。禾稻收割后,便是捕鳝的时机,农民用禾秆燃烧,塞进洞穴,它忍受不了烟熏,走出洞穴,农民便一网成擒。

  农民用小船把它载到澳门,待价而沽,几间有名气的蛇王店,大家出“暗标”,不惜付出好价钱来抢购,价高者得。购得花锦大鳝王的酒家,蛇王×特别跑到几间报馆通知社长和总编,家家刊出小新闻:“蛇王×购入大鳝王,定于×月×日劏大鳝,欲认头者,盍兴乎来。”这类新闻,我们都呼之为“鳝稿”。

  这就是“认头”一词的来由,据有经验的食家说:大鳝王以鳝头最为美味,胶质最多,且最滋补云云。新闻出街后几个“大马沙”便争着认头,预先落定,作为确认,劏鳝之日,蛇王×簪花贴红,烧串炮仗。鳝壮力大,生死之际,便有一番挣扎,引起街坊围观。然后由蛇王X手起刀落,把鳝头割下,由认头者付款提去。鳝王的身体,论斤而沽,片刻即尽。

  澳门虽然位处亚热带,但是,有时寒流来袭,寒风凛冽,冷雨瑟瑟,也会令人吃不消。澳家庭很少安装中央暖气,遇到严寒,难免说:“北大人到了。”这时,街上便传来一阵阵唤卖粽子的声音:“裹蒸粽啰!咸肉粽啰!热辣辣”工作至午夜的人,深宵饥肠辘辘,都向小贩买一两个;小贩用铁箱子载粽,外覆棉被,接到手中,仍是热气腾腾,吃进口中,甘美丰腴,可算寒宵恩物。

  这些美食,偶然想起,仍是垂涎三尺。可惜,这些美好的回忆,都随岁月消逝。寒风如旧,美食不再了。

  “关于食物的记忆总是绵长的!”著名的纪录片制作人、顶级吃货陈晓卿在他的《人间至味》一书这么说道。陈晓卿最擅长的是展现自己品尝食物之后的感受、美食制作者和品尝者对食物所赋予的情感以及美食背后的人、事、情。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味蕾我的情绪一下子被击中了。如果曾经品尝过某种特别感兴趣或是味道非常可口的美食,又或者是当时品尝这道美食时带有的特殊情感,那在我们的记忆中就会刻下一道深深的印迹,即便时日久了,关于味道的记忆淡去了,但是品尝时的那份感受还是会如同一朵饱含情感的云,在脑海里浮浮沉沉。也许这就是美食所蕴藏的独特魅力吧!

  小时的我十分挑食,但是对零嘴儿特别喜欢,这好像也是大多数小孩儿都有的毛病。不过我不像别的小孩儿喜欢吃糖之类的甜食,偏偏对萝卜干特别感兴趣,这虽然算不得什么美味可口的食物,但在我们小孩眼中,越是得不到的就越稀罕。萝卜干制作起来有点费时间,要选秋天的大白萝卜和红艳艳的辣椒,萝卜切成条用绳子串了在秋阳下晒蔫,辣椒一个个用布擦干净后阴干水汽。然后辣椒剁碎成酱、按比例加上盐和高度白酒,再与切成小段的萝卜干拌均,再放入玻璃瓶里密封搁在阴凉的地方一两个月就可以美美地食用了。可是当时父母上班忙,没时间做这些。于是我就特别盼望着周末,因为那时可以上街去买我心心念念的萝卜干了。记得是一个周末,好不容易写完作业的我来到街上的小摊贩那里,挑起竹签,将萝卜干放入嘴里。入口时的嘎嘣脆,萝卜特有的甜和辣椒的刺激顿时在嘴里奏出一曲美妙的交响曲,那时的雀跃的心情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也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当时突然感受到了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

  书中写道:“我更愿意相信,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到哪里,或许那扇门早已残破不堪,但门上的密码锁仍然紧闭着,等待你童年味觉想象的唤醒!”我出生在桂林,母亲是湖南人,父亲是湖北人,南北的饮食差异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太多的阻碍。不吃辣的父亲在婚后很快被母亲同化,以至于到后来吃辣更甚于母亲,于是我也自然而然地能吃辣爱吃辣。父亲的厨艺很好,大部分时候都是父亲掌勺,只要他在饭店吃过的菜,回家就能做得八九不离十,总是能让我们大饱口福。小时的记忆中父亲无论做什么菜都是好吃的。后来母亲比父亲先退休,家里的掌勺又换成了母亲。母亲做菜的口味与父亲那种烈火烹油的烹饪方式做出的菜相比,回味就更来得鲜香绵长些。她做菜时不仅带有湖南的重口,几乎每样菜里都放辣,也喜用豆瓣酱来丰富食物的味道。但是母亲最拿手的菜却是一道类似广东口味的梅子排骨,用油炸得酥脆的排骨被一层色泽微红、油润浓稠的酱汁包裹着,一口含到嘴里,稍微咀嚼便汁水奔涌,肉的鲜香里掺夹着梅子的酸与酱汁的甜,好吃得几乎要把舌头一起吞到肚子里。所以至今我一直特别喜欢用梅子做的菜。“世界上最极致的口味永远是妈妈的味道。”蔡澜这话的意思是指幼年时母亲烹调带来的某种味觉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就如花岗岩一般顽固,无论你走到哪里也无法改变。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一家人的生活点滴都被这饮食里所含着的酸、甜、苦、辣、咸串连起来,于是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滑过,是平淡吗?不,不是,它是一家人围坐在桌边的幸福,是一世清欢!

  食物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大多数而言,怕仅仅只是入口之食,饱腹之物罢了!从快餐店点个餐,匆匆数口下腹,便忙其余之事去了。而食物中的美和其他的意韵,却是越少有人体会得到了。

  在每年的年夜饭里,梅菜扣肉可谓是人们的青睐。为了尽享这一口福,学做美食体味人生。

  2022年虎年即将来临,心中盘算着梅菜扣肉的制作程序,用手机在网上搜寻着制作方法。得知梅菜扣肉选用肥二瘦三的五花肉制作比较好。

  一大早,奔去农贸市场的肉摊前,寻找着肥二瘦三的五花肉,东瞅瞅西看看,这块不行,太肥了,那块不佳,太瘦了。就像挑美女一样煞费苦心。老板娘看透了心思,在深埋的肉堆里扯出一块,上下打量,左右摸摸,糊了一手的油腻。好赖就它吧。

  肉买回来后,动手制作起来。操起菜刀,切成了几块大小相同的几大块肉,拿来一口不锈钢锅,接上水,把肉放人锅中慢煮,随着温度的升高,肉中血沫溢出,撇去血沫慢煮。约20分钟左右,揭开锅盖,用筷子往肉上一插,立即穿透,说明已经熟了,一块块带着殷红血色的五花肉就这样在锅里被一点一点的征服了。看来,人世间肉体的东西在小火的慢煮中,最初的血气方刚也会失去最初的生硬,以此睹人生,人生需要慢煮,烈火中一点一点的成熟。成熟是人生的亮点,从最初的毛毛糙糙,咋咋呼呼在慢火的炖煮中一点一点成熟,美味无穷,让人欣赏。

  从锅中捞出肉块,面对白色的肉皮,用牙签扎出一个一个小孔,涂抹上殷红酱油。倒半锅菜油,烧至五成热,瞬间把肉皮贴近油面放入锅中,这块肉在锅中煎熬,劈啪作响,极不情愿。在酱油的作用下,全身变成了枣红色,如同穿上了新装,顿感食欲大震。把肉块捞出趁着热度随即放人凉水中。不多时,肉皮遇冷萎缩起泡,形似虎皮,斑斑虎皮纹路,在虎年来临之际,也是它的吉祥预兆了。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景和贡献。

  砧板上,块块熟肉,带着虎一样的毛皮,被人任意宰割的片片肉片,放入人们喜欢的佐料,搅拌成五味俱全的肉片,戴一顶梅菜的帽子,进入蒸锅,再一次进入长时间的煎熬。在长时间的蒸煮后,软糯糜烂,入口即化,成了一道美食。更为不解的是,上桌前,还要把它倒扣过来,来了个360度大翻转。摘下头顶的帽子,让其全身在盘中,首当其中,暴露在人们如饥似渴的视线中,随即进入人们的肚肠里。至此,一块块大肉,走完了它一生艰难蹂躏的路程,任人随意折腾,毫无怨言,受尽煎熬和磨难,经受各种锻炼,完成了它所有的使命,牺牲了自己,成就了人类,成了虎年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蕴含着十足的香气,庄重的登场。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美食是与生活是等同的。美食完成的过程同人生也是相似的。我们对与美食的漠视,恰如我们对生活美和人生难的淡忘。这道生活中的梅菜扣肉不也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影射吗。

  兴义的冬天似乎和春天交织轮换,一会儿穿春装,一会儿穿冬装,时时沐浴冬日的暖阳。三角梅、狼尾草、银杏黄点缀着兴义的冬,“大雪”遇见兴义的暖阳,一切都美得那么自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兴义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徒步、野钓、烧烤是兴义人休闲的主要生活方式,周末人们纷纷走向大自然,放松心情,与山水亲触,来一顿野外烧烤,满足一下舌尖上的欣喜。

  我和一群闺蜜也相邀到野外徒步、烤全羊,庆祝一下“中国羊肉粉之乡”称号花落兴义。

  作为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会址与举办地的兴义,徒步运动已成为一种时尚,它的美就在于能够自由行走在路上,与美相遇,抛开一切纷扰杂念,走向大自然,感受生命与自然对话。一群闺蜜漫步山水间,嬉笑打闹,共同回忆起我们一起读过的书,一起走过的路,一起哭过笑过的日子,年轻时做过的幼稚傻冒的事,件件往事历历在目,串联起来凝聚成醇厚的友谊。虽已人到中年,闺蜜们却仍然保持那份“小资”情调,对大自然的花花草草还是那么情有独钟。摘下一扎芦苇草,闭上双眼,闻闻草香,沐浴冬日的暖阳。天空蓝蓝的,太阳暖暖的,伸出双手拘一捧那温热的柔光,轻轻地撒在胸口,把心中那沉沉的阴霾轻轻地驱走。心暖了,人生就没有了寒意,人也就快乐起来。拾回平淡,让自己愉悦,追求生活的本真,才是徙步的真正意义。

  羊肉是这座小城一项必不可少的美食内容,无论春夏秋冬,小城都飘散着勾起人们食欲的羊肉香。黑山羊是兴义的主要品种,特殊的地理区位,湿润的气候条件,注定了特色美食羊肉的独特口味。烤全羊是将羊宰杀后,去蹄及内脏,用精面粉、盐水、鸡蛋、姜黄、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调成糊状,均匀地抺在羊的全身,然后用钉有铁钉的木棍,将羊从头穿到尾,放在特制的馕坑里,盖严坑口,并不断地翻动约1小时左右即成。烤好的羊,外部肉焦黄发脆,内部肉绵软鲜嫩,羊肉味清香扑鼻。为了使这顿美餐符合阴阳平衡、酸碱平衡的原则,对美食颇有心得的姐妹们还搭配粥、野菜、自制的“四川泡菜泛亚电竞官网”,泡上鲜柠檬水,清火解渴。生活不易,惟有美食不可辜负,在冬日的暖阳里享受美食,与友人聊天叙旧,谈笑风生,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安闲。

  冬日温暖的阳光下,我和闺蜜们笑着,闹着,回顾过去,憧憬新年的到来。其实,一路走来,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在人生的冬日里,知心朋友就是那一抺暖阳。闲暇时悄然关注,忧愁时默默陪伴。时光,总是在相互的关爱中温暖了记忆,沉淀了美好。懂得分担才会让人留念,懂得与人方便,才能与己方便,才会明白付出与收获的真正涵义。

  美好感觉要在琐碎的生活中才能体会,尤其是美食。对于一个想遍尝天下美食的人来讲,每到一个城市,走街串巷,追寻美食小吃的足迹是我必做的。

  建新园就是昆明当地的司机师傅推荐的,这是一个百年老店,国有企业,店面狭小,屋内拥挤地摆放着餐桌板凳,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有人还因为没有位置蹲在马路边上捧着碗大朵快颐。他们家久负盛名的就是传统风味的过桥米线,料足味重,好吃得不得了。

  具置我不知道,但建新园旁边就是一个小吃一条街。包烧罗非鱼一定要尝尝,将鱼用各种密制调料腌制,用芭蕉叶包起来,放到火上烤熟,鱼肉的香味混合着佐料的香,远远闻到就已经香气四溢了,成品更是色泽鲜亮,引人食欲,肠胃连带得口中津液都异常活跃起来,吃起来麻辣爽口,奇香独秀。菠萝饭也是必点的特色,郑州虽然也有,但总觉得不如当地的做得好,紫色的米粒晶莹剔透,星星点点的加夹着碎菠萝粒,色泽润泽,吃一口,浓郁的菠萝香气溢满整个口腔,甜中带着酸,绵软清香。

  现在有一些老年人甚至一些年轻人,到医院一检查,医生告诉他,胆固醇高了注意饮食哦,以清淡为主,少吃肉哟,不然心血管病会找上门来的,回去后吓得他们肉也不敢吃,鱼也不敢碰。总是白菜箩卜清汤寡水下肚,几天下来,受不了了,唉,肚里的肠子都生锈了,想吃肉也不敢买,就是忌讳吃肉会提高胆固醇指标。弄得跟庙里的素食和尚一样。

  不瞒你说,我对生活吃饭的态度是,生命需要用脚去丈量,美景需要用身体去邂逅,美食需要用生命去品尝。一旦生命奄奄一息夕阳欲落,老眼昏花,只能看着满眼的风景看也看不清,满桌的美食咬也咬不动,道不如趁着腿脚利索,牙口锋利,能走则走,能吃则吃,少点忌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肉也不敢吃鱼也不敢动。

  你看人家皇帝,作为人尖尖上的人物,吃饭叫用膳,“膳”拆开来看,左边有一个大喇喇的“月”,“月”是啥,那就是“肉”啊,看来我们的天子老爷子也是耿直,直接告诉厨子,朕对肉可是天地可鉴、情深不悔,厨子你要是哪顿给朕少了肉,嘿嘿,你尽管试试!

  再来说下文人骚客,人家除了文笔风流,论起美食也是头头是道。首屈一指的,当数北宋文学家东坡居士,东坡肉就是他老人家的大作。作为吃货,你肯定会说,东坡肉我知道啊,没少吃!但东坡肉怎么来的你有木(没)有好奇过捏(呢)。

  据传苏东坡是个为民谋福的好官,在杭州做官时,组织百姓筑堤,百姓觉得这又不贪污又给咱们做事的官,咋地也得意思意思啊。于是,城里的男女老少“嘿哟嘿哟”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盛情难却下,苏东坡便收下了猪肉。 但苏东坡一想,这要是我自己吃,那和外面那些贪官污吏还有什么区别。但这么多肉,白白扔掉岂不是暴殄天物,那就做好了和百姓一起吃吧。但吃也得讲究个吃法,白煮肉这种没口福的做法,我们东坡居士才不会对付呢。于是立马叫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色如玛瑙,红酥透亮。挨家挨户把肉分送给老百姓过年。老百姓平时很难吃到肉,别说还是这种软而不烂,肥而不腻的高级料理。顿时感觉,哇塞,原来世上还有这么好吃的食物啊。百姓深知吃人的嘴短,不对,于是对苏东坡越爱越深,就把他送来的肉命名为“东坡肉”。于是,多亏东坡居士对美食的造诣,也多亏杭州百姓会来事儿,我们至今都能享受这道美食啦。

  再来说说咱们有诗圣之称的大诗人杜甫。他虽然不是著名的美食家,但对美食的执念在字里行间也是表露无遗,像: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据说赞的就是麻辣过瘾的水煮鱼。而且杜甫还有因食太多牛肉,无法消化而死的说法。当然啦,这无考。

  最后再来说说咱们的孔圣人。也算得上是一位吃货了,孔子不仅无肉不欢,还来者不拒,他所吃之肉,包括牛羊猪狗之类家畜之肉和鱼虾之类水产之肉,也就是说水陆通吃,没啥忌口的。别理解错了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那个典故,不是不想吃肉的喲,

  嘿嘿,这里嘚瑟了一下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牛皮啦。咱们要继承和传袭老祖宗的吃货精神哦。别被那个医生的一句线

  “叶有娇姿花有容,三秋过后画图中。清池泥隐寻常见,一品知怀大将风。猜猜这是什么?”我一边给莲藕削皮,一边问孩子。她知道今天做的是经典私房菜双莲墨鱼汤(莲子、莲藕、墨鱼为主要原料),马上猜到了答案。然后问我:是不是所有的好食材做出来的菜都会好吃?

  那可不一定哦!饭菜做得好吃要讲究五味调和及火侯控制。我最崇拜的烹饪高手就是商汤的“宰相”伊尹了。他精通烹饪、医术和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又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烹饪理论来治理天下,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念就是来自伊尹。他认为:想要烹调美味只要把握原料的自然性质、水质、适度用火、用心调味,然后就会有精妙微纤的鼎中之变了。也许是工作的原因,干一行爱一行,在商言商,也许万物真有相通的规律可循,我竟然一边起兴地分析着如何制做美食,一边联想到:这不就是协调和管理的艺术吗?伊尹所说的原料自然性质不就是单位职能和人员素质吗?水就是工作标准;适度用火就是把握工作节奏;用心调味就是沟通交流;鼎中之变就是工作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系列片《舌尖》经常表述着类似的故事,那就是:每种食材,经过人们的精心烹饪制作,可以发挥出本身特有的最好的滋味,再经过适当的调和,被引领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这种特有的“味道”就是美食的灵魂。那么,工作中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发挥出最佳的水平,都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再经过高水平的协调管理,最后呈现出的必将是一个更加完美的工作成果。如果说美食的灵魂是“味道”,那么工作的灵魂就是企业文化、是信仰追求、是伊尹的情怀。

  很多人对中国美食的认识只停留在最基础的口腹之欲层次。缺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体会不到那十厘米食道之外更加丰富、更加趣味的感受的。不读《孔乙己》就吃不出茴香豆的滋味,不读苏东坡就不懂“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美妙。让我们重读诗书与经典,品味五千年文化的积淀,然后再去品尝美食,感受工作和生活的馈赠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在当今社会也成了远在他乡游子思念故乡的一种寄托方式,它易能安抚思乡之人的愁绪,排除忧伤。

  街上,一阵家乡的味道(螺蛳粉)扑鼻而来,唤醒我沉睡中的味蕾,在味蕾的犒赏下,我对美食的热爱更加的浓烈,琳琅满目的美食,让我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的点了一碗螺蛳粉,囫囵吞枣咀嚼起来,它就像一剂良药,安抚我这颗支离破碎思乡的心。慢慢地,它的味道传遍大街小巷,然后安静地伴随风,飘向我远方的故土。

  食寄相思,一碗螺蛳粉犹如天上放飞的风筝,风筝虽在天空起舞,但线始终牵引着它。我,何尝不是那只风筝呢?吃着螺蛳粉,我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已经潸然落泪,那热烈的泪,带着我的相思缓慢的,安静的融进碗里。

  李德喜水饺是在石家水饺风行之前的扁品,李家水饺铺自一九一五年开张至“七七事变”歇业。李家水饺调馅配料极为讲究,和面擀皮也大有章法。制作者与吃食者要合作出一个“快”字,方得精妙。计有“五快”:拌馅快保鲜;擀皮快防酸;包得快怕浸;下锅快防干;吃头锅抢先。博山包子(水饺)铺都有给顾客上汤的良好习惯,在碗中调和酱油、食醋,撮上白虾皮、味精少许,胡椒散够数,用滚锅煮饺汤激冲而成,人称“饺汤”。既是原汤化原食,吃着舒心,随手拉个回头客,又不把包子汤当泔水白白倒掉。而且汤锅内新水不断,常换常清,出货利落。博山人到饭店吃水饺讲究水清,即便只吃二两(共12个饺子),也要赶个“头锅”,为的就是鲜亮利落。北京东四一带的饸饹店也有随后再上大半碗汤水的习俗,似是同一道理。我认为,至到当下,大多数饭铺又懒又奸,买水饺不上汤了,深为恨恨,我常说:吃石蛤蟆水饺不给上饺汤,这道风味快餐美食便已经失了一半风采。

  八宝饭俗称甜饭,是博山传统宴席甜品之一。现在许多人畏糖,八宝饭便稍失光彩,其实不然,过咸之害尤甚于过甜。八宝饭要求“热透黏滑香甜”六字诀,会吃的还会品出个嚼咽爽口,不粘舌粘牙。同样的配料火头,口感却有差别。做八宝饭,聚乐村有个秘诀曾不外传,就是在贴碗拌糖装米之后,少淋以凉水,估计2至3汤匙,以手持碗向内翻倾,米未倾洒而在碗边,稍见清水渗出者为宜,蒸烂后即可达到上述软爽利落口感。这方法是聚乐村已故老厨师三叔公福海先生私下告诉我的。

  “四四席”上每位食客仅得两匙八宝饭,所以应细嚼慢咽享用。舌头上对甜味敏感的味觉细胞在舌根部位甜在后头,若狼吞虎咽就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了”。按“四四席”主客八人的标准规制,八宝饭上席,人均先后得二匙,但是不得净盘吃光,须留二匙左右剩余,这是留给饭店端盘上菜的“跑堂”者的吃食。因为他们在饭时更忙,大多不能享得“按时吃饭”的工夫,留下一些给他们垫饥,足见食客顾恤之心意。

  沤底鱼肚海参汤是博山的一道名菜。所需水发海参要质量好、刀口好,油发鱼肚原板厚实干透,避免“苍”(老碎扎口),老蛋片要筋道,汤头要清醇厚道,这些要素,若是行家一吮即知高低。此菜上桌后,先要举匙品汤,这是关键,当然参条、肚片等也是要吃的,但又忌讳持箸在汤中搅捞。要吃到鲜嫩软滑的美味海参,就要稳神把腕,认真对待了,其要领是:“勺子伸到底,轻轻往上提。遇到障碍物(即指海参),慢慢往前移。千万不要慌,慌了光喝汤。”足见博山人吃东西爱调侃,连正常举止也说得让人喷饭。如介绍选用筷子也有讲究:杆要直,头要齐,倒过头来夹粉皮。调侃中蕴含机智与道理。

  盛产于连云港南北的白鳞鱼(本名鲞鱼),有咸鲜两种,博山人尤爱咸者,谓之“大鱼”,油煎咸大鱼配吃小米煎饼是美味快餐。现在鱼市上的白鳞大鱼大小不等,水泡盐沤,质量远不如以前,有的甚至以假充真。当下一些饭店为了遮盖鱼小肉糟,用过去老百姓的办法来个煎蛋包鱼,搪塞而已。博山吃大鱼是在端午节前后的时间里,讲个头,重质量,斤半至二斤者为佳。吃时要横着截段慢火油煎,待鳞黄肉绛之时方好。买大鱼要会挑选,先看颜色,青白者未发酵,肉死;通体泛黄者为陈,哈喇味难吃;脊白腹黄者为上品。再试质地,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大鱼中段,稍加颤掂,柔软而具有回弹力者最好。

  大鱼含盐量大,多食佐饭而易渴,适量少食为佳,尤其不宜老人或患有高血压和心脏、肾脏疾病者常食。

  河豚也叫廷鲅鱼,老一辈博山人叫“吹鱼”,是极毒的海鱼,却是一道珍馐美味,只不过生手外道要想做洗鲜鱼却很不保险。东部沿海一些鱼类加工厂出售这种鱼干,长度几近半尺,状若布麻鞋底,基本保证无毒,可做原料。先将鱼干浸泡水发,多遍水冲,切为寸块,锅中花生油稍加香油,葱姜盐为料进行煸炒,然后加开水煮,快火除沫,文火煨火靠,待至七八成熟,带汤装入盆钵,上笼久蒸至烂,出笼冷凉再食用。清蒸河豚鱼胶凝冻,如猪蹄肉味特殊而更加鲜美,非常见海河其它鱼类味道可比,无怪乎苏东坡有句名言“拼死吃河豚”。

  若是河豚干来历不明,制作不精细,就是再馋也不要吃河豚不是善者。当下不少中高档饭店多有用鲜河豚清蒸红烧之菜品,我先后几次吃过,大可放心。最近听说人们研究改良了鱼种,养殖的新一代河豚没有毒性了,可以像黄花鱼一样随便吃做。如果这样,就不要再去吃河豚了,一是减味,二是减意。“拼死吃河豚”,是馋人的勇气,是食客的心态,是中华美食的一种易理。河豚鱼天生没了毒性,谁还想在“拼死”中得享美食!

  博山甜菜当中拔丝类,既好吃又能活跃场面,出个气氛。拔丝菜常见有山药、地瓜、香蕉、苹果等等。做拔丝菜关键在炒糖见火。拔丝菜易趁热拔吃,一凉便坏,丝既不出,糖饴也凝结成块,色如琉璃,硬若玛瑙,无法掰拔,只得望菜兴叹,因此这道菜吃时要采取保温和加温措施。博山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是盘下放置大碗热水,保证盘温,防止凝结,耐人多拔多食。一碗开水解决问题,许多饭店却不费这点力气。正如博山做炸春卷切段并且上碗浸汤一样,举手之劳,口味不一。

  海味席饮葡萄酒,有防腥提味之功;肉菜席宜上烧酒,得防腻佐味之趣。鱼翅应用鸡爪垫底,要得个“龙凤呈祥”,汤味也佳;燕窝菜宜上银耳,门当户对,银耳又有裹化燕毛之功;肉餐须伴食木耳,木耳不但清鲜生脆,富含维生素,且有裹化猪毛之功。银耳、木耳均是肠胃清道夫。清调芹菜撒姜末清上加清;酥锅纳盐酱油醋糖咸酸甜厚;米粉蒸肉荷叶包莲香;江米糕用菠萝叶托米香;干粉火烧菜煎饼配博山油粉合口;大米干饭坛子肉肥香;小米煎饼汤就水萝卜豆豉熨帖;大头火靠咸鱼烧着吃油煎味不正;虾油腌胡萝卜只有它合适;海米不能代虾皮各归各味。上至大餐,小至小吃,也都不自觉地求个美学真理和谐。

  自古以来,美酒佳肴是天人合赐、口腹之享。宴请宾朋,是人们进行交往、增进友谊、洽谈业务的一种社交活动,应当讲究文明。稍饮轻啜,大快朵颐,尽尝美味佳肴,本应是人间一种美的享受。而强人所难,一味强饮猛灌却是一种陋习。最恼人的是巨杯威胁,强人把盏,以灌倒别人为能事。酒气冲天,秽话连篇;自己不吃,也不让他人安享;浑天黑地,唾沫飞溅,连泼加扬,全然不顾满桌美味佳肴。端的是难为了主人,辜负了厨师,暴殄了天物,浪费了钱财,增长了恶习,有百害而无一利。

  酒要品,菜要尝;酒随量饮,主随客便,才是正理。餐饮业要注入文化,消费者要讲究文明。

  一座城市总会有些地方,令你心生欢喜、恋恋不忘。在长沙,西文庙坪便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西文庙坪因文庙而得名,文庙,顾名思义,这是为了纪念至圣先师孔子的庙宇。西文庙坪的文庙属于学庙,亦可称之为学宫,是将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相结合的官办场所。听我祖父讲,这座文庙毁于文夕大火.如今,我们只能看到那座刻有道冠古今四字的牌坊,寂寞地立在那里。

  如今提起西文庙坪,市井气息那真是扑面而来,这一带竟是美食聚集之地。说到长沙美食聚集地 ,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太平街、坡子街、南门口等等地方吧。其实,西文庙坪的小吃也是有名气的(只不过小众而已罢了)猪油拌粉和拌面、油坨坨(用竹签串着 ,就不好称之为糖油粑粑了吧)、紫苏桃子姜、烤排骨 、泡菜,当然还少不了学院街的凉拌菜,这些美食总是能让吃货们魂牵梦萦,乐不思归。

  我对西文庙坪的记忆可以追溯到自己的孩童时代。那是20世纪80年代,我的舅祖父就居住在西文庙坪,他老人家一家六口住在一栋两层楼的房子里,一楼做门面搞点小生意,二楼住人。那个时候,祖母时常带表妹和我去舅祖父家玩。我们这些细伢子细妹子喜欢在半湘街、上下黎家坡、学院街等地方玩打游击和躲摸子(捉迷藏);有时还趴在西文庙坪牌坊周围的地上拍洋菩萨(纸画片儿),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大人们喊呷饭哒,我们这些小粒子才依依不舍地走开。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就在西文庙坪附近的一所学校读高中。每天放学后,我都要到南门口搭乘父亲单位的班车回黑石铺。路过那些香气四溢的小吃摊店时,我总会花钱买些吃,边走边吃。那种感觉真是太惬意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吧。

  西文庙坪众多的文具店也是我们这些学生常去的地方,买文具、品美食、聊功课,真是忙得不亦乐乎。而值得一提的是,西文庙坪附近的长郡中学虽然没有现在威风,但真是人才辈出。在我看来,这或许要归功于文庙的庇佑吧!

  后来,不论是北上沈阳求学,还是南下广州工作,每次从外地回到长沙的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到西文庙坪逛一逛、瞧一瞧,当然还少不了大快朵颐一番。再后来,每次在长沙宴请远道而来的朋友,我总要将他们引到西文庙坪的小馆子,让朋友们品尝地道的长沙美食。三五好友,围坐一起,边吃边聊,快活逍遥。我的那些朋友们在品尝西文庙坪美味可口的小吃之余,还学会了几句地道的长沙话,真是一举多得。

  前阵子,我的朋友圈被西文庙坪棚改拆迁的消息刷爆了。我们是不是该与西文庙坪的美食说Bye-Bye了,真是让人依依不舍!有人说,暂时的离开,是为了将来更好地相遇。

  是的,我相信蝶变后的西文庙坪将以既古朴雅致又流光溢彩的模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里既会有气象万千的地标建筑、精美别致的商场,活色生香地展示伸手可及的时尚感;又会有依旧香气四溢的传统美食和民俗风情,昭示长沙旧城改造修旧如旧的新风貌。我也相信,白天的西文庙坪会让你眼花缭乱,而夜晚的西文庙坪则是热情迷人。

  记忆中中西文庙坪,永远是温暖美好的。未来的西文庙坪,将是令人向往、充满活力的。

  西安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美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商业活动频繁,各种美食荟萃。对于作为“西安东大门”的临潼而言,更是秦风荡漾,唐韵飘颂。在这里,也深藏着不少民间美食。如果说,来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等于没到过西安。那么我要说,到临潼,没咥过铁炉油馍,就等于没来过临潼。当然,人们来这里参观具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美誉的秦始皇兵马俑,也许是为了了却人生的一桩心愿,至于咥铁炉油馍,那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它可以让你在一饱口福的同时,还能够从其中品味到一段鲜为人知的美食历史。因为铁炉油馍在临潼的名气,跟牛羊肉泡馍在西安的名气,相差无几。铁炉油馍,以其悠久的历史,考究的做工而誉满临潼及周边地区。很多品尝过铁炉油馍的人,都觉得它会使人齿颊留香,印象深刻。对它的味道,赞不绝口。它堪称临潼地方美食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铁炉油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相传,秦始皇为了一统天下,在今天的临潼区铁炉镇这个地方,筑炉冶铁,打造兵器。秦末收天下铜兵器运至咸阳,铸十二个巨大的铜人立于阿房宫前。后西楚霸王项羽攻秦至此,不得地名,只见有冶炼高炉在此,于是起名铁炉,铁炉一地也由此而得名。今天的铁炉镇附近,在当时就是一座大型兵工厂。大量的长矛大刀等兵器都在此生产。当时,由于兵器生产量大,全凭手工劳动,士兵们每天的劳动强度,就可想而知。一天,在兵工厂劳作的士兵,一时饿极,浑身无力,不顾一切,就偷偷地把一块和好的面团用手压扁,粘贴在炉壁上烤熟来充饥。结果出人预料的是,用这种简便快捷的办法做出来的食物,味道还蛮不错。随后,一传十,十传百,这种做法便在人群中渐渐流传开来。

  后来,这种烙饼的方法被传到了民间,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与改进,尤其是在调料和味道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后来竟然成了当时一种广受人们欢迎的美食,而且还被传到了皇宫。此后,经过历代人们的传承与不断改进,至今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乍看起来,这铁炉油馍跟其他烙饼也没啥两样,但要仔细深究起来,无论是从食材的选用,还是从烙饼的工序上看,它还是有其独特之处。要烙出一张正宗的铁炉油馍,首先,得选用关中地区出产的优质小麦磨出来的头茬白面。然后是和面,这和面也颇有讲究。需要用“烫面”和“死面”两搅,“烫面”和“死面”一般要按照1:2的比例。

  烫面时所使用的热水,温度一般控制在65至70摄氏度之间。和面人一边慢慢往面盆里倒水,一边揉面,不停地揉,揉的过程中,还需适当地加些干面粉,如此反复。面的软硬全凭和面人的经验,面要揉到手能从面里摘出来的程度,就算好了。把面揉好后,往面团上再倒少许菜油,用手均匀地涂抹在面团表面,用油一封待用。这么做,是为了防止面的表皮被风干。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擀面。擀面的时候,适当往面里撒些食盐,这个量一定要控制好,因为加多了太咸,少了又太淡,这全凭烙馍师傅手上的功夫和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在面团被擀开,成为一张大大的、薄厚适中均匀的面饼后,烙馍师傅用手在擀好的面饼上,均匀地涂抹上一层黄亮亮的菜油。抹油的过程中,须角角不漏,各处都要抹到,为了增加油馍的香味儿,在往面饼上抹过菜油后,再适当撒上一点葱花。如果有抹不到菜油的地方,烙的时候,面就会粘在一起,粘在一起的地方,就不容易烙熟,出现皮焦里生。接着,再将擀好摊开抹上菜油的面饼,像卷席筒一样自里向外卷起来,然后以一头为中心,再把这个卷好的面轱辘紧紧地旋转着盘在一起。为了提味儿,增加油馍的香味儿,再给上面均匀地撒一点点芝麻,用手掌压一压。最后,用擀杖擀得薄厚均匀。擀好后,往铁鏊锅里倒入适量菜油,开火烧油。油的温度不宜过高,据一位老师傅讲,以将摘好洗净剥开的葱白放进热油里,待白色的葱皮发焦泛黄为宜。此时,把擀好的面饼,放进铁锅里,然后改为文火。馍在鏊锅里,通过煎油和蒸汽的高温,慢慢成形直到烙熟。当看到两面金黄酥脆,热气腾腾,散发着阵阵油香的时候,一个油馍就算烙好,该出锅了。从锅内取出油馍,看上去黄亮亮的,色泽十分诱人。放在案板上,主人用刀麻利地将油馍切成扇形的小块,拼在一起。热情的服务员用盘子端出来,还没开始吃,单是闻着油酥飘香的油馍味儿,客人们已是口舌生津,肠胃也开始蠢蠢欲动了。拿上一块送进嘴里,轻轻咬上一口,外香酥而不硬,里绵软而不粘。细细品来,是其他烙饼根本赶不上的那种口感,这是铁炉油馍所特有的味道。每次,当吃完饭离开这里时,客人们总忘不了给家人或要好的朋友带上几张这里的油馍,以分享这道味道正宗的美食。

  如今,客人们到了铁炉街道,可见一街两行的餐馆,几乎家家都在经营铁炉油馍,它早已成为这里的招牌美食。每每到了周末或节假日,慕名来这里品尝铁炉油馍的客人,络绎不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一人间美食,热情好客、勤劳智慧的铁炉人,以铁炉油馍为招牌,已经把餐饮业做到了省城及周边很多区县。目前,铁炉油馍以其正宗的味道和悠久的历史,已被列为西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

  快过年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想起过世已经12年的外婆。外婆是这个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因为她的爱,只有付出,不求回报。她只希望你过得好。

  外婆一生经历战乱,多子女,3年自然灾害,,一生经历坎坷颇多,但凭着从小勤劳,节俭的良好习惯,带大10多个子子孙孙。这与她一生信奉基督教,密不可分。因为有信仰,内心在最困难,无助,无耐之时,可以求助耶稣基督,把对自身不能做到的事情交托与耶稣基督,内心就会一片坦然,而在平时心态平和,就会对每个子女和教友都非常友好。

  尤其在过年时会尽力准备一桌丰盛的团圆饭,有各种丰富的新鲜蔬菜,由几样过年必备的压轴大菜组成。通常会有清蒸火腿,红烧猪蹄,炒猪肝,红烧鱼,红烧肉等,汽锅鸡等等,还会有炒饵块,煮饺子等必备的主食。我的外婆会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过年的食物,因为那时生活简单,没有现在物质丰富。我会跟着她做所有的准备,从各种原材料的采集和购买,各种菜品的准备,到各种菜品的搭配,准备的过程充满温馨和甜蜜,大家都在等那天的到来。总之,这顿年夜饭浸透的外婆的真爱和心血,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就才能代表这一年来过得平平安安,完完整整,让一家人拥有凝聚力,团结一心,面对未来,并预祝来年的风调雨顺,而外婆对家人的爱也就蕴藏于于这一桌丰盛的食物中。

  大年三十的一大早,我就会帮着外婆把一切小菜摘好,洗好,把饵块切好,把面和好,还有把生肉切成2寸大小的方块,放入大一点的盆中,加入鸡蛋,灰面混匀,放到油锅中炸好备用,其他的大菜就要由外婆一起帮我做好。

  等到所有的菜做好,一家人就围着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个团圆饭,所有人都夸我帮了外婆的大忙。其实我觉得这些事情很简单,

  我也很是高兴能和外婆一同准备年夜饭。因此学会很多做菜,做饭的手艺。是外婆教会我随时要会用自己的双手收拾出一个干净整洁的家,要随时用手边的材料作出一份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温暖自己的心,温暖自己的胃。人首先要有做饭的能力,收拾房间,清洁家务的能力,才会有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我的外婆,她从来不抱怨生活艰难,任何时候,她都可以教我作出一顿简单的食材,作出一顿可口的美食。有外婆的美食和真爱相伴,我在长大成人后的每一天都不觉得做家务和美食很累人。因为你是在为自己和自己最爱的家人做事。幸福很简单,有时就是一顿简单的美食。有时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顿饭。聊一聊天,说一些简单的话题。

  所以,我不会看无聊又乱七八糟的韩剧,如果你是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小姐,每天就会喝喝咖啡,谈谈恋爱,那么你就永远不会等来自己的真爱。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白马王子。你要能做好灰姑娘会做的一切家务,会烧得一手好菜,还要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在这个社会拥有一席之地。才会有门当户对的男朋友,才能拥有一份实力相当的婚姻,才能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样等有了小孩,你才不会受委屈,手慢脚乱。

  最重要的是一份美食,也代表一份爱,才能给你拥有一份充分的满足感,安全感。我不用求人,随时可以为你自己创造一份温暖自己的美食。创造一个自己的舒适整洁,干净的家。一句话,就是属于自己的世界,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家。

  外婆的爱多年来陪伴我成长,她教我求人不如求己,常常教导我,要以严以律己,而宽以待人。常常教育我舍得与他人分享美食与真爱。

  是呀,幸福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也许就是把自己的家收拾干净,做一桌美食,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大家在一起不抱怨,不争吵。友好和睦的在一起吃顿饭。学会在享用美食的时候,拥有一份感恩的好心态。就向我外婆在每次年夜饭前,所作的祷告一样,感谢一天的劳作后主赐予我们的美食,让我们拥有一份永远感恩的心。

  经常去一家商店购物,那店里有六七个员工,大多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我爱逛这家店购物是一方面,还有个原因,就是爱听店员们聊天。年轻人嘛,精力旺盛,售货的间隙,就是他们闲聊的好时机,天南地北,东拉西扯,说得眉飞色舞,笑语声声。我一边选商品,一边听他们谈天,听着就觉得自己也长了精气神。

  最爱听他们聊美食的制作方法,他们说得头头是道,而且是各家有各家的高招,都是挺新潮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听着这些孩子兴致勃勃地谈论,想到自己平时只会做一些家常饭菜,真感到自愧不如。如果不学习,真的就不能与“食”俱进了。

  这天临近中午,我又走进店铺,见年轻的店员们又在聊着美食经只有那个年龄稍大的女子,像是众人的大姐姐,当几个小青年在高谈阔论美食经时,她却在柜台里面忙着什么。仔细一看,原来在店堂靠里的一角有个炉灶,旁边是案板,那个大姐姐正在那里忙着切菜、炒菜呢。看来,午餐,他们是要自食其力了。此后,又有几次临近中午来到店里,都遇见那个大姐姐在掌勺。一次,我趁着她转身的功夫问了一句:“怎么总是你做饭?你是专职的大厨?”她摇摇头,然后朝那几个小年轻的一努嘴:“别看他们天天聊美食大餐,他们连西红柿炒鸡蛋都不会。我要是不做,他们就等着喝西北风了。”我听出来了,那语气中并没有多少抱怨,倒有点像是大姐姐嗔怪弟弟妹妹的样子。再看那几个小年轻的,听了大姐姐的话,有的像做错了事的孩子,脖子一缩,躲在一边不说话;有的则向那大姐姐做个鬼脸,嘴里也不争辩。

  我心里隐隐地有了一丝不安:想当初我还很看好这些孩子,现在却有些担心,就像那个大姐姐说的,生怕有一天他们会喝西北风去。

  在天水,每到天热时节,总有一样食品分外抢眼,那便是面鱼。当地人有固定的叫法:锅鲰(zou),这个“鲰”是古字,原意为小鱼。面鱼正是用面做的泡在盛了水的锅里或盆里的一条条小鱼,它是当地另一种食品馓饭进一步加工而成。好的面鱼以形体细长匀称,吃起来细腻滑爽不易折断为佳。

  它一般是用玉米面做的,也有的为了丰富口味和增加柔韧性而加入少量白面或淀粉。和面条一样,面鱼的花样吃法全在配汤配菜上显现,而凉拌干拌亦可。汤料则丰富多彩,荤汤、素汤、浆水汤一应俱全。山间野菜更是风味独特,勾人食欲。重口味者麻辣辛吃得畅酣淋漓,喜清淡者轻素薄依旧喝得舒爽无比。

  面鱼有一样面条没有的好处,就是面条不能长时间泡在水里或汤里,否则会发绵变软到不能入口。而面鱼泡在水里半天甚至一天也不会发绵。这可以让饭店或小吃摊上的面鱼不用现做现卖的费事。

  炎炎夏日,特别是赶上高温时节,电扇空调也形同虚设,渴不择饮的你忍不住喝水喝茶喝饮料,直到喝得嘴里寡淡无味、腹胀反胃却仍不解渴。这时能有一碗面鱼,最好是浆水的,哧溜哧溜几口咽下肚,一会儿便汗消身凉,奇爽无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