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介绍家乡的美食泛亚电竞官方网站作文

发布时间:2023-04-27 01:39:26    浏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介绍家乡的美食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家乡——濮阳就在黄河之滨,这里曾经出过许多有名的人,比如说造字的仓颉,古代军事家吴起。我的家乡还有很多美食,范县大包子、黄河糟鱼、壮馍、牛肉耗辣椒、子岸烧鸡……

  我最喜欢吃的是范县大包子,据说早在北宋时期,梁山好汉孙二娘在范县以开小店为生,熬稀饭、做包子,迎接来往的英雄。因为她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所以她做的包子也随着她名气传播开来。这种包子皮薄、馅香、味美,刚出笼的包子在100米开外就能闻到香味。

  虽然我不喜欢吃鱼,但我还是要向你们介绍糟鱼,它以黄河大鲤鱼为原料,用小火慢慢的炖,鱼肉鲜嫩,而且你们吃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有鱼刺,因为它已经特别酥烂,一咬就碎。

  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再细说了。欢迎你们来我的家乡做客,我会带领你们一一品尝。

  芋头在我们这儿是一种很常见的食物。秋冬季把它从地里挖出来正好,成熟的芋头大小不一。刚挖出来的芋头,外皮上长满棕红色的细丝,泥土夹杂其间,大块大块的。将外皮上的泥头和红血丝剥下来也是轻而易举的,用刮刀将外皮刮下,露出白白的肉,就能煮着吃了。

  芋头最朴素也是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跟白菜煮。白菜洗净,切条,芋头也一样洗净切块,一同下到锅里,翻炒,加入温水,开小火慢熬。熬得差不多时,大火收汁,撒入切好的葱花,盖上锅盖,焖上几分钟,再次打开,芋头的清香夹着葱香,让人忍不住夹上一块。咬一口芋头,沙沙糯糯,配些白菜一起吃,让人欲罢不能,就着白米饭,喷喷香。

  若是不习惯吃黏软的芋头,还可以把芋头切成小长条,洗去身上的黏液,裹上淀粉,放入烧开的油锅中,炸至金黄,捞起,沥干油,换成小火再次炸熟,放入干净的锅中,加入胡椒粉、孜然粉、细盐,小火翻炒,让调料全部裹在芋头上便好了。夹起一块咬下,外脆里嫩,椒盐芋香充满了口腔,让人吃了还想吃。

  我的家乡在安阳,那里不仅有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还有一道不为外人所知的美食——粉浆饭。

  据说,粉浆饭还有一段特别的来历。很早以前,古都安阳有一年大旱,百姓无水可吃,当时在古城大西门有家粉坊,店里有口小井,井深水浅,仅够维持生产。百姓没有办法,只好把粉坊倒掉的废料——粉浆提回家做饭充饥渴。由于太酸,人们便配以小米、盐、野菜等熬制。后来,人们又配以花生、大豆、大油、麻油等熬制。之后,厨师精心配料调制,便形成了具有安阳特色的传统名吃——粉浆饭,一直流传至今。

  粉浆饭的制作方法简单,取适量的粉浆用火烧,同时把黄豆、花生米一起放入;等到烧开的时候,把准备好的小米、荤油放入粉浆中熬;当闻到粉浆饭的香味时,放入切好的白菜、红萝卜丝,再放上盐,继续熬;等到白菜熟的时候,撒上一些葱花、香菜,粉浆饭就熬好了。

  安阳的粥棚一般都有粉浆饭,不但味道独特,而且价钱也不贵。如果外地游客到安阳旅游,千万别忘了喝上一碗正宗的粉浆饭。

  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一艘艘渔船陆续出海打渔,带回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一只只晶莹剔透的虾,这便是象山人最爱的海鲜的味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鲜,也就成了象山人最离不开的味道。虾、鱼、螃蟹更成了餐上的必不可少。爱吃、能吃、会吃的象山人就三餐之间研究出了许许多多的美食。

  虾,煎、炒、烹、炸,样样美味。椒盐,我吃了一次便忘不了,咬一口外酥里嫩的虾,吮一口咸香的汁水,多么满足!

  几只小虾,几条小鱼,几瓣青菜,就成了一道“绝世美味”的象山海鲜面。这时,我会先闭上眼睛,俯下头,深吸一口气,恨不得把香里带鲜的味儿通通吸入肺腑,然后情不自禁地叫一声“真香!”然后,使劲吸一口面,发出“嘶——”的声音,再喝一口极鲜的汤水,一股又香又鲜的味道涌遍全身,感觉整个人生都变得幸福快乐了。而我,最喜欢在这里面加一种东西,那就是醋。加了醋,酸酸的咸咸的,汤汁更饱满醇厚了,不把酸汤喝完,是不会把目光转移的。吃得一点残渣都不剩,却还想再来一碗。

  鱼也毫不逊色,清蒸,再放些姜片,原汁原味,鲜咸可口;红烧,满足味蕾,做汤,美味至极。

  象山人最崇尚美食,海鲜已成了象山美食的一块金字招牌。鲜、香、美,这就是象山的味道。来到象山,你若不吃一顿海鲜大餐,那可是今生今世莫大的一个遗憾!

  饺饼筒是我最喜欢的家乡美食,每当过年回家之日,我家都会包起食饼筒,今天,我便可以自己亲手来制作这道家乡美食了!

  在包饺饼筒前,我得先等外婆把面皮和馅做出来,不然,没有食材让我怎么包呢?开始包饺饼筒了,我先从外婆那儿拿了一张面皮,摊在桌上,接着把我喜欢吃的豆面、土豆、香菇等食材按一字型排开,一层一层叠上去,在用皮把馅包进去,留一大半先不包,然后把旁边多余的面皮往里折,这样可以防止里面的陷掉出来,最后,把剩余的部分包完,我的家乡美食——食饼筒,就大功告成了!但跟外婆包的饺饼筒比起来,我的短了一些,在征求了外婆的意见后,我才发现,我把食材放到了一起,没有拉长,于是,我改过错误,又包了一个,“嘿!饺饼筒变长了!”我兴奋的说。哇,这些自己包的饺饼筒肯定很好吃,我要赶快把饺饼筒吃了才行。正当外公把平底锅放好,准备煎时,我便着急的说:“外公!等一下!把我这份也煎了!”过几分钟,我的饺饼筒就被煎的金黄金黄的了,让人看着都直流口水,煎完后,我就直接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发达的经济、秀丽的风景、淳朴热情的人们......但最令我喜爱的便是南京美食了。

  南京的特色美食数不胜数。皮薄多汁的小笼汤包、甜糯润肺的糖芋苗、鲜香柔滑的鸭血粉丝汤、清瘦适口的桂花鸭……说起南京桂花鸭,它可当属南京美食之首了,鸭肉细嫩、身长玉立、不肥不瘦。闻上一闻,咸香味中透着一股淡淡的桂花香;咬上一口,鸭皮油而不腻,鸭肉咸淡适中、香而不膻,不愧是南京百姓的餐桌首选!

  作为一名南京人,我们太有口福了,来到“桂花鸭专卖店”亲自挑选,一只只丰腴多脂的鸭子整齐地摆放在柜台上,扑鼻而来的香气沁人心脾,只见店员熟练地操作着,不一会儿,一只桂花鸭便切成了一条条桂花鸭肉,有序的被码放在塑料盘中。

  桂花鸭不仅受南京人的喜爱,我那外地的表姐每次来南京都要买上几只带回老家。当然老家亲友自是对桂花鸭赞不绝口!

  南京人爱吃鸭子,针对鸭子的美食更是琳琅满目,除了桂花鸭,还有盐水鸭、板鸭,更有名扬天下的鸭血粉丝汤。一碗精心熬制的鸭汤,搭配了顺滑的粉丝、醇香的鸭肝、多汁的豆腐包、唇齿留香的鸭肠和鲜嫩的鸭血,怎不让人垂涎三尺!

  海蛎子是牡蛎的一种。海蛎子呈三角形,有两片壳,一片大,一片小,表面坑坑洼洼,手感不是很好。

  里面却是别有洞天,淡白色的内壳泛着银光,海蛎子肉浸在粘乎乎的汁水里,看起来十分饱满。带着咸味的海蛎子肉,像大耳朵一样,吃起来鲜嫩,爽滑,最适合汆汤吃。汤里的海蛎子肉肉质紧实,卖相极佳,绝没有滩养牡蛎的浮肿。咬下去,嗞——里头汁水就炸开来了。

  海蛎子又属大连的口感最佳。莫泊桑写过西方人怎么吃牡蛎,常用一方手帕托着,牡蛎,头稍稍前倾,嘴巴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了。只顾着风雅了,怕是尝不到味道。据说,凯撒远征英国就是为了获得泰晤士河的牡蛎,宋美龄吃牡蛎是为了美容养颜,可见其身价不菲。苏轼被流放到海南岛时,对海南的海蛎子很感兴趣,只可惜苏东坡没食过大连的海蛎子,否则不定世上要多出多少美文佳篇呢。

  我有七八年没吃到大连的海蛎子了。后来吃过很多地方的海蛎子,不是个头太小,就是外形不美观,哪怕是广东、福建出产的,也还差点意思。

  昨天跟寝室的同学在那讨论吃的东西。在床上,睡觉前,本来那会儿就有点饿,越说越饿,结果我几乎是肚子咕咕叫着睡着的。痛苦死我了。

  说到家乡的美食,当然不会只有火锅了。想到解放碑的好吃街,那个酸辣粉,啊,太好吃了,还有那个地下的那个小吃城,太想去了,还有外面的羊肉串和油炸的鱿鱼!太想吃了——不行了,快死了,什么时候才能再吃到啊——我也同样怀念舅舅的糖醋排骨和其它的家常菜,宁波的菜快让我绝望了,该甜的时候是咸的,像南瓜饼,居然是咸的,该咸的时候居然是甜的,像水煮肉片,甜的。这里大多数菜都是甜的。可是他们本地的同学居然说每个菜都是辣的,天呀,我觉得每个菜都是甜的。痛苦啊,食堂的质量真的每去一次差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哦,我再次仰天长啸,我想回去呀——神呀,救救我吧!

  “锅巴”这个词应该是从抗日战争那会才出现的,所以还不能跟其他吃食相比。云岭锅巴或许名字取得不佳,也未能出名。但都说“南有黄桥烧饼,北有云岭锅巴”,足以证明它的美味。

  不出名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原味锅巴过于硬,太难咀嚼,很难让人放开肚皮吃。不过宣城人有办法,用豆腐乳和辣椒酱涂满锅巴的两面,听上去有点可怕,但味道好极了。不过,肠胃不好的人可得小心了,吃太多了可能就得去医院治疗了。

  我的吃法也能显出云岭锅巴的实力。如果想尽快填饱肚子,我建议用水加白糖泡着吃,将一整片锅巴裂成大大小小的碎片放入糖水中,不光能吃到甜滋滋的糖水,泡发过的锅巴也不再坚硬,变得软绵绵,吃起来完全不输干锅巴。吸溜吸溜,糖水一不小心就从嘴角流下来了。

  不过,再好吃,锅巴也不能天天吃,不怎么有营养。但作为小吃,它是一位杰出的栋梁之才。

  要说起博白的特色美食,那可数不胜数:卷筒粉、豆腐花、牛腩粉、云吞……其中我最喜欢吃的就是家乡的落水包。

  落水包,是博白冬至节必备的特色美食,这美味的落水包有三种不同的吃法:煮、蒸、煎。水煮的落水包,晶莹剔透,馅料若隐若现,让人垂涎欲滴。另外一种是蒸的落水包:用烫软的生菜叶子把这个落水包包裹起来,这样保存的时间会更久一些,而且用生菜叶子包裹起来的落水包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煎着吃,和这个水煮的落水包是完全不成的风味。

  这个落水包的制作过程是:用本地的一种细糯米,然后打成粉末,用开水把糯米粉搅拌,然后用力搓,直到把糯米粉搓成不占手的糯米团,整个过程大约要十五分钟左右。馅料可以随自己的喜好来做,首先取一块面团,然后把它搓成圆圆地,然后用大拇指在面团上弄成一个窝,在窝里面装上馅,然后把这个面往中间凑,把多余的面团挤出来,一个圆圆的落水包就做好了。咬一口刚出锅的落水包,香气四溢,让人吃了回味无穷。

  你尝过一种黑色的饭吗?在金华叫乌饭。它黑黑的,黑的像你的黑发。你知道它为什么会是黑色的吗?其实它是由一种神奇叶子的汁和米做成的。这神奇的叶子是绿色的,但它的汁却是黑色的!把糯米放到黑色的汁里,几小时后,糯米也变成黑色的了,放到锅里煮熟之后 把它摊平放到碧绿碧绿的荷叶上。这时你千万可别急着吃哦!米饭是热热的才好吃,可乌饭却是凉了更好吃。吃前在乌饭上放上一些我们的特产—红糖,伴着一股荷叶的清香味,让人感觉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我吃了一口,软软的,甜而不腻,真好吃呀!多吃乌饭还能明目养神呢!

  土豆饭当然需要土豆喽,土豆是从哪里来的呢?首先我跟着外婆带上锄头来到地里,只见一排排整齐的土豆藤正亭亭玉立地在晒太阳,外婆教我先朝藤旁边用力一锄,再向上一抬,然后用力往后一拉,这样一大串完美的土豆连根拔起。经过一个多小时,整片的土豆地被我们挖光了,装了满满的两大桶。

  接着我开始去剥土豆皮,外婆特意给我一个勺子,我心想:勺子怎么剥土豆呢?于是我就快速的这样随便乱刮了几下,土豆的皮就立刻刮了下来。等我剥好一个又一个的土豆时,突然我发现我的手变成了棕红色。犹如原木地板一样,这时我把肥皂擦在手上,用力在那个碎石水泥板上摩擦,终于把它洗干净了。

  开始生火了,我用打火机把干芧草点燃,再把一捆干树枝放进去,烧了几分钟以后,火苗突然猛烈,我看见外婆正把油放入热锅里,加上蒜和肉炸一下,再放下土豆,不断地翻炒,再把糯米和大米混合起来,放进去,加上适量的水,盖上锅盖烧火十多分钟,热气就会冒出来,发出吱吱吱的声音,这样就代表熟了,再焖一会儿就可以出锅了。

  在出锅前必须洒上一些韭菜,土豆饭还冒出仙气飘飘的雾气呢!咬一口,哇,这味道香喷喷的,简直犹如山珍海味一样,吃了一碗还想再吃一碗 ,简直是美味至极,虽然这只是一碗普通的土豆饭,但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却是他是用土灶烧的,用那个柴火烧的自然比电饭煲烧的好吃多啦!

  我的家乡——广东云浮,虽然家乡不是什么繁华的大城市,泛亚电竞也没有那些风景特别,又很值得人们留恋的名胜古迹。但是,家乡的那些五花八门的美食为云浮这个小城市添足了色彩。

  在云浮里,特产是用黄豆、黑豆等一些豆制品拉制而成的腐竹。在腐竹的制作过程里,拉制完后要把一条条软绵绵的腐竹晒成干巴巴的,一捏就碎腐竹在家乡里成为了每家每户的日常食品。用它做的一些名吃当然挂着个响当当的招牌:腐竹春卷这是一种夹馅的小点心,在已经煮透的薄薄的腐竹皮上,裹着一层美味可口的馅料,吃起来饱润多汁。听爸爸说这春卷的馅料很容易做,是用马蹄,黄瓜,落卜丝和虾仁拌在一起用生粉和生抽掩制,再用蒜苗和花生油一起倒入锅里炒熟,如再放点酱料,那春卷里就会吃香甜的汁。家乡的河口肠粉也是名不虚传的,在深圳那些卖肠粉的档口只为了做生意,在肠粉里加了许多味精。但家乡的肠粉与深圳的截然不同,家乡的肠粉不加味精,是用独特的酱油来拌着来吃,河口肠粉还带着一点芝麻的香味,那是人们自己烤制的,而且肉粒多,吃上一碟会让你齿唇留香家乡的特色美食虽然做法简易,但是那一些在小县城的小秘方,繁华的大都市是不会知道的……

  蟹黄汤包的看相特别好。远看那汤包如一片白色的荷叶,近看那汤包又圆又鼓又扁,微微透明的皮子显露出一丝土黄色,像中国小娃娃的小脸蛋。瞧着这一张可爱的“脸”似乎都不忍下口了,

  蟹黄汤包的外表也不赖。当蟹黄夹杂着面粉的香味扑鼻而来之是,你一定把刚才的不忍都抛到九霄云外了,将不忍换成了忍不住,嘴也不听指挥了,冲向汤包,一口咬了下去。当那可口的、土黄色的汁水流到你嘴中每个角落是,整个人都会沸腾了,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了,一口接一口地咬下去,不吃饱不罢休。

  蟹黄汤包的吃法类似与无锡小笼包。先在边缘咬以个小口子,通过那个小口子将其中热腾腾的、土黄色的汤汁吸掉。我喜是在吸食用手轻轻按压,加快汤汁到口的速度。待汤汁吸干后,便如蚕食桑叶般大口大口的吃掉皮子。当皮子只留下最后一点点时,蟹黄汤包的.精华部分——蟹黄,便露出来了。我自创地食用方法是:先用勺子或筷子套出蟹黄放在盘子里,接着吃掉皮子,最后细细品尝蟹黄。

  如果你想将汤包带回家慢慢想用的话,只要向饭店购买外袋装就行了。回家后,将汤包及时放入冰箱,当要食用时取出适量,每个汤包放入一个餐盘中。待蒸锅中水开后,连餐盘放入锅中蒸。在汤包沸腾后再蒸一到两分钟,美味的蟹黄汤包就出炉了。

  在第一次吃汤包时,因为味儿太好,让人吃一个想两个,吃两个想三个……不到吃饱令人不报不罢休!所以我就给它取了一个外号:无底洞。

  说起我家乡的美食,那可是数不胜数,但是要说最美味的食物,我可要推荐家乡的麻糍。

  我们老家有句俗话说:“清明麻糍立夏团”。一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做麻糍。麻糍是清明扫墓的主祭品。麻糍是绿色的,厚厚的,软软的,由糯米粉、水、艾草和白糖做成。

  我们先把糯米粉蒸熟,然后再把艾草在水里煮一下,拿出来,把水拧干,再把艾草和蒸熟的糯米粉放到机器里,搅拌一下。在搅拌的过程中,喜欢吃甜的可以加点糖,不喜欢吃甜的就不用加。搅拌好后,就在先前准备好的板上撒一层松花粉,把搅拌好的熟糯米粉在桌板上用手把它搓开,搓成一块大大的饼状,再把它放到另一块板上凉一凉,之后就可以用剪刀或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这样麻糍便做好了。

  麻糍吃起来可美味了,软软的滑滑的,还有一股松花味,可好吃了,不信的话你可以自己做着尝一尝。

  这种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出自谁之手,已经被人们所淡忘,唯一不变的,只是那味蕾上熟悉的味道。

  杭州的美食有许多:葱包桧儿,猫耳朵……都能让我停下脚步,而我最爱乌米饭。

  相传一爱国使者被害,知县连牢房也不给他住,把他关进猪圈,且不给他饭吃,一老看门的痛恨知县,就采来一种树叶,把树叶磨碎,直至流出乌黑的汁,再拿出事先做好的饭团,用汁浇过,最后做成猪粪状,投进猪圈,爱国使者看见,立马拿来吃,于是,在老人的帮助下,他直至出狱也精神焕发。

  乌米饭一般在立夏时吃,老人都说,立夏吃乌米饭,能够抗暑。先看色,乌黑发亮;再问香,清香扑鼻;最后品,咬下一口,糯糯的,再咬一口,满口余香,最后咬一口,就被你吃完了,只感觉回味无穷,还想再咬一口。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做乌米饭了,,也很难吃到正宗的乌米饭,多么希望新一代的人能把这文化美食保留下来。在我们眼里,这些老杭州的传统美食也许比不上洋快餐好吃,但这种文化,要永远流传在我们心里。

  我的家乡在洛宁,著名的蒸肉所在地。它独特的做法和口味代表了我们洛宁人。每次闻到蒸肉的味道,就好像闻到了家乡的味道。

  它不仅好吃,而且容易制作。首先,把肉切成块,把洋葱切成长块。肉和洋葱的量差不多。放入容器中,撒上少许盐,加入酱油和八角辣椒,腌制半小时左右。在腌制肉片的过程中,将粉丝煮熟,趁热捞出,与肉和洋葱混合均匀,然后撒上适量的盐。最后加入玉米粉,蒸40分钟。

  洛宁人吃蒸肉,不捧碗,用蒸锅吃。一家人聚在一起,一家人围着桌子吃蒸肉聊天,感觉很温馨。是一种很好的享受,香而不腻,回味无穷。

  我的家乡在太仓沙溪,这是一个美丽的古镇。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两旁都是商铺,商品琳琅满目,最有特色的就是沙溪特产了,糯米糕、海棠糕、猪油米花糖、酒酿饼……各种美食数不胜数。

  我最喜欢的是糯米糕。糯米糕的主要食材是糯米粉和白糖,配上适量梗米粉,加上各色干果、红绿果脯制作而成。小时候,每到过年,爷爷奶奶都会在家蒸糯米糕,寓意新的一年“步步高”。蒸糯米糕时,先将糯米粉、粳米粉、白糖、油、清水一起搅拌,揉搓成干湿适中的松散粉,将粉静置一段时间充分吸收水分,用筛子筛成细粉,再取糕屉,底下平铺一块干净的湿布,放入一半糕粉抹平,放锅中蒸5分钟后取出糕屉,在一半糕上铺一层豆沙抹平,接着倒入另一半糕粉抹平,在表面撒上干果和果脯,放入锅中继续蒸大约20分钟,最后将蒸熟的糕取出。

  热腾腾的糯米糕出锅啦!雪白细腻的糕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宝石”,糕点夹着果脯的香味扑鼻而来,引得我这只“小馋猫”垂涎欲滴。爷爷用刀把糕切成一块块菱形,我顾不上烫,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块塞进嘴巴里,真是齿颊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现在,我们家搬到了小区,家里不能再蒸糕了,但是逢年过节,爷爷还是会买糯米糕,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糕点,心里暖洋洋的。这份甜甜的童年“美味”,将一路伴随我成长……

  武威是我的家乡,这里有许多民间小吃,如“三套车”、米汤油馓子、郭凉面、吉面皮、丁包子、柴家臊子面等等。这些小吃都非常有名,它们各有各的风味,吃了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最有特色的就要数“三套车了”。

  许多游客听说了“三套车”这个名字都很惊奇:“车,怎么能吃,不可能吧。”小时候我听爸爸说要带去我吃三套车,我心想:“什么车还能吃啊?爸爸不会开玩笑吧。”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种特色的民间小吃。

  来到北关市场,有好多热情的店主在门口吆喝,但爸爸却熟门熟路的把我们带进一个姓孙的店主人家坐了下来。过了不一会儿,来了一位阿姨让我们点肉和面,并为我们倒满枣红色的茯茶水后就提着茶壶走了。我看到杯子底部有一层白砂糖,心想:“里面有白砂糖,应该会非常甜吧。”我迫不及待地端起杯子,拿到嘴边,小心翼翼的喝了起来,生怕被烫下。一杯茶还没下肚,三碗热腾腾的行面和一盘香喷喷的卤肉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行面的下面有卤汤,上面有许多切成丝的萝卜和绿菜,还有一小团辣子。卤肉放在一个圆盘子里,上面放着一小撮切成丝的青辣椒。我带着好奇心一边吃着一边喝着,啊,确实很美味,也嚷嚷着让爸爸告诉我这三套车名字的由来。传说三套车是古时候的一位神厨用独家秘方做出了一种卤肉,再用祁连山的名贵药材和黄娘娘台的圣水做出了茯茶水,最后加上当时特色的行面,简直就是完美的搭配。刚好左宗棠左将军路过凉州,他吃了这行面、卤肉,喝过那茯茶后连声赞叹,视为人间美味,便美其名为三套车。

  这吃着有味、喝着爽口的美味佳肴,实在是一种享受,怪不得这个市场总是热闹非凡呢。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家乡的名优小吃。

  我很自豪,因为我的家乡是一个群山环抱、青山碧水的地方,那儿不仅风景秀丽,点心也是很美味。粽子、清明粿、月饼、年糕……但我最忘不了的是乡下的三大“明星”——黄粿、糍粑和社粿。

  乡下的早餐少不了黄粿。早上七点,勤劳的奶奶就开始动手做黄粿了。奶奶将事先浸泡好的粳米加上灌木碱水煮到八成熟(这个煮米的灌木碱水的来历可不一般,在山上砍下野灌木,再烧成灰炭,接着用沸水浸出碱水,最后才能用来浸泡粳米)。煮好米后,将粳米捞进一个木制的两头比中间稍小的木桶里,留下来的黄澄澄的米汤倒进脸盆里。这木桶叫饭甑,在高压锅还没“流行”的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用这个来做饭!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米香钻进了我的鼻子,香气直揪我的心。不知不觉,饭煮熟了。家里的大人把饭拿到门口,倒进了石臼,拿起木榔头轮流捶了起来,奶奶端出了刚才的黄米汤,他们每捶一下,奶奶便在饭团上洒点米汤,抹一下榔头。我看爸爸捶得挺轻松,榔头一起一落像蝴蝶上下飞舞,也想试一试。可是,我双手举起大榔头,仿佛有千斤重,用力往下捶,粿团便粘在了榔头上,只好换爸爸上阵。过了大约半个小时,粳米成了泥状。奶奶把它放在干净的木板上,分成小块,手上沾着米汤,趁热把它捏成圆球、长方块。猪仔粿最诱人,把粿团弄成圆球,用手指扎出三个小坑,胖嘟嘟的,很可爱。

  黄粿可以炸着吃,沾上乡下的辣椒酱或咸菜,一口咬进嘴里,先是一阵米香,接着透出乡下辣椒的刺激和咸菜的鲜香,黄粿经油炸后外焦里嫩,咬起来很有韧劲儿。

  每逢过年过节,乡下人家总爱做糍粑。做糍粑用的糯米要浸泡一夜,然后把泡好的糯米蒸四十几分钟,再倒到石臼捣成糊,做糍粑时捣的时间比黄粿要多一些,因为糍粑的特点,就是黏嘛!捶好后的糍粑装在大盘子里,随吃随取。

  做的糍粑可以直接食用,吃咸的加一勺咸菜,吃进嘴里像棉花糖一样软,里面夹杂着一粒粒香喷喷的咸菜,真香;吃甜的可以油炸一下,油炸时锅里发出“嗞嗞”的声音,好诱人呀!出锅后两面金黄,拌上糖放进嘴里,“咔吱、咔吱”比电视里的饼干还美味。糍粑最美味的吃法是做汤,乡下人家,喜欢把自家研磨的小豆腐或绿豆煮成汤,待汤沸腾时把糍粑丢进去,煮上十来分钟,就成了糊,入口先是豆香,然后冲出一阵米香,黏黏糊糊的,真好吃诱人!

  “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稍。”一想起这个顺口溜,我就想起了我的家乡的美食特产——刀削面,也是我非常爱吃的面食。

  今天晚上,我要求妈妈给我做刀削面,妈妈爽快的答应了。首先我和妈妈准备好胡萝卜、青椒、西红柿、豆腐用来做调面的哨子。接着在盆里放入适量白面,这时妈妈告诉我和面是要讲究方法的,不能直接倒入太多的水,要陆续加入一些温水,而且还要不停的搅拌成絮状的面穗。双手用力使劲揉和,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球状的面团。再把用来做哨子的食材放在案板上,分别切成丁,就开火倒油,等油烧好后,先放入葱,接着放入胡萝卜和青椒、西红柿丁,最后放豆腐和各种调料,再加入适当的水,熬十分钟左右,美味的哨子便出锅了。

  要开始煮面了,妈妈拿出削面刀,把面提前搓成了又粗又长的粗条状。只见妈妈左手拿起面,右手拿起削面刀,用她那熟练的手法“嗖、嗖”几下,便有许多银白色的小鱼儿一涌而上,浮出水面。它们在水里一起一伏,像一个个小娃娃,在水中自由自在似的游泳。不一会儿,锅里便有许多“小银鱼”了,水滴还不停的往出溅,水中白浪也在不停地翻滚着。面马上便煮熟了,我赶忙捞出一碗,再加上美味的哨子,闻着便会让人垂涎欲滴,吃起来更是十分爽口。刀削面,真不愧是家乡的美食啊!

  原来看似简单的饭菜,竟要做这么多的准备工作,想到妈妈平时一日三餐这么辛苦,我决定以后再也不挑食了!

  作为一个吃货,火锅当然是我的最爱。火锅在我的家乡——重庆,有着响当当的名号。火锅有很多吃法:九宫格、月亮弯、鸳鸯锅、麻辣火锅,说着说着,我的口水已经流下来了。

  在火锅配料方面,我虽然不太懂,但在吃火锅这一点,我是认真的!我特别爱吃火锅。你看那锅鲜红的汤面上铺满了一层密密麻麻的花椒,辣椒……看上去令人生畏,可终究忍不住上前尝一口,夹一根鸭肠在锅底里涮几十秒,再夹起来,这时鸭肠上沾满了油水,还在滴汤,远远一看,好像在发光一样,在佐料上拌一拌,放进嘴里,又麻又香又有嚼劲儿,这一口,会让你爱上重庆火锅。爱上重庆这座的城市。

  重庆火锅,及麻、辣、鲜,香为一体,可能你会被辣得合不拢嘴,但你会觉得这是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经意间一口接一口送进嘴里,越吃越香,慢慢的,你会对重庆火锅喜欢得不要不要的。没有来过重庆的客人可能会说,重庆火锅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人们如此热爱?

  夏天三四十度,火锅店照样生意兴旺。尽管店内热的和火炉一样,火锅依然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人们围坐在冒着热气的火锅旁,吃个不停。个个满头大汗,但却对火锅的魅力没有丝毫抵抗力,有些人甚至脱掉上衣,豪放的吃着菜,每当吃着重庆火锅时,我都会感受到重庆人的热情,豪气,我相信你也不例外。

  重庆火锅星罗棋布,味道各具特色,随便走进一家,你都能大饱口福。所以你来重庆,不吃火锅可就遗憾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风味的食物,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好吃的东西可多了,有稀豆粉、油糕、牛干巴……但最具家乡特色的应该是“昭通烧洋芋”。

  制作烧洋芋的食材很简单,就是我们的“昭通洋芋”。这是产于乌蒙山区的马铃薯。由于这里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洋芋的生长,所以产的洋芋个头大,表面光滑,淀粉含量高,吃起来软糯爽口,营养丰富。昭通素有“吃洋芋,长子弟”的说法,不信,你吃了试试!

  烧洋芋的做法也十分简单,昭通的街头巷尾常年有人用一口铁锅,放上昭通特有的柴炭点燃后,等青烟渐渐散去,扒出火红火红的炭灰,放上一个个滚圆而光滑的生洋芋,锅里立刻就会发出一阵清脆的“噼噼啪啪”声,一阵急火烘烤后,再用小火慢烤,这时,洋芋的香味散放出来,大约二十分钟后,从炭火中扒出一个个黑不溜秋的洋芋,用钢锯片把洋芋表面刮得黄生生的,再用刀一切两半,中间抹上昭通酱或撒上特制的辣椒面,轻轻咬上一口,麻辣鲜香全有,好吃极了!每次路过卖烧洋芋的小摊,看见轻烟袅袅的大铁锅中散发出诱人香气的又大又黄的烧洋芋,我总是忍不住要买上一个,边走边吃。

  朋友,听了我的介绍,你是否垂涎三尺了?如果想吃正宗的昭通烧洋芋,就请到我的家乡来做客吧!

  一说起家乡,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菜盒子和凉鸡,那酥香和麻辣的味道在我舌尖上不愿离去。

  第一种美味是石羊的菜盒子。菜盒子的做法简单,只需要准备好面糊和模具,脆生生的豆芽,酸溜溜的腌菜、还有绿油油的韭菜。首先在模具内装满面糊,然后在里面放上做好的馅,放入滚油里炸,炸至表面金黄后捞起。做好的菜盒子外形就像一个金黄色的杯子,真是让人垂涎三尺。每一次吃菜盒子时,我都带着莫大的好奇心,一掰开它,一缕缕热气就像小白龙一样往我的鼻孔里钻,忍不住了一口咬下去,各种食材在我的口中不断地结合,产生出各种味道,刺激着我的每一个味蕾,在我的口中激荡着,回味无穷。初次吃的人不知道技巧,一口咬下去烫得他哇哇大叫。记住哟:吃菜盒子一定要先掰开,不然的话后果就是被烫到嘴上起个泡。

  第二种美味当然要数元谋的凉鸡。首先要挑选一只优质仔鸡,处理干净后整只放进水里煮,注意哟:煮的时候要不断地加入清水,不要让水沸腾起来。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使鸡肉鲜嫩,二是可以使鸡皮更只有鸡肉,没有调味料岂不太单调了?一份特色的凉鸡怎能少得了一份美味的蘸水呢?放入生抽,薄荷,蒜泥和一勺辣椒油,重要的是一定要加上元谋特有的梨醋便可以开吃了。将一块带皮鸡肉浸入蘸水里,放进口中,一嚼,鸡皮的Q弹和蘸水的酸辣完美地融为一体,再嚼,鸡肉的鲜香完全地透了出来,让人回味无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佳肴。你看,东坞山的豆腐皮、常绿的熬豆腐、嘉兴的粽子……个个都是色味双全,但我还是钟情于家乡的面筋。

  说到龙门面筋,我不禁咽了一口唾沫。面筋是龙门的传统美食,你知道面筋的由来吗?相传在北宋年间,孙氏族人为了纪念先祖,建了“孙处士祠”。祠堂建好后,要进行祭祀仪式,祭桌上要有很多吃的,因此族长发动所有人想新奇的东西。一个姓孙的妇女在馒头里添肉后再稍作改进,由族长命名“孙家面筋”,也就是龙门面筋。

  今天我来到家乡,与你谈一谈龙门面筋。你可不要口水直流三千尺!“管璐瑶快来做面筋。”老妈在厨房里喊。看来,老妈也是一个面筋迷哦。你瞧,老妈正倒着面粉哩!首先要在面粉中加入盐、温水揉出韧性,然后放在圆桌上醒一下,接着将面团放入一个有孔的盆子里,在水中清洗一下,这回面团洗了个“冷水澡”,当然要把脏东西洗掉——把麦皮滤出去,最后就只剩下一团白白胖胖的面筋了。洗干净了之后再取出来,我仿佛已经闻到了龙门面筋的淡淡的香味儿了。我陷入了自己的世界中,一个个面筋整着队跳到我手上……嗯,我回过神来又开始了欣赏面筋“成长记”。

  “叽叽喳喳”,你瞧连小鸟都对它垂涎欲滴了。“剁剁剁”听老妈开始剁肉了。我砸吧砸吧嘴,盯着面筋。不一会儿五花肉、韭菜、笋干组成的馅儿做好了。接下来我把面团拧下一小块,揉成团儿再看摊开,加入馅儿,一个面筋就大功告成了。不一会儿盘中便摆满了面筋,好像一个个大胖小子正对着我笑哩!那一个个肉嘟嘟的面筋,在微风的吹拂下惬意地伸了个懒腰,又接着沐浴在温暖、柔和的阳光下了。最后一到工序是——炸。“滋啦啦”油烫了起来,一个面筋被丢了下去,竟然冒起了泡泡。他们像一个个芭蕾舞者,过了好久它们停止了舞蹈,踮起了脚尖,慢慢浮了起来。“滋啦啦”面筋渐渐变黄了,一阵香气向我袭来,我深吸一口气,真香,多么醉人的气味儿!妈妈把它们一个一个捞了上来。

  终于,面筋出油了。我用筷子夹起了一个面筋,它在阳光下显出了自己最耀眼的光芒!我小心翼翼地咬上一口,细细品尝了一番。有一点儿脆脆的,面筋皮很有韧性,肉油而不腻,香味儿一下子就勾住了我的鼻子。总之两个字“好吃”,我又咽了一口唾沫,细细回味着面筋的味道,嗯,回味无穷!

  龙门面筋可真是色、香、味俱全,果然名不虚传!你是不是也想品尝一番呢?如果你想吃龙门面筋,那你务必去龙门,顺便也去领略一下那儿的风土人情 。

  “吱—”的一声,从油锅里传出了微甜的香味。那个香气啊,香飘十里,过路的人纷纷都上前来买。

  没错,这正是宁波的油赞子。油赞子的味道有很多,但我最最喜欢的是咸味中的海苔油赞子。

  海苔油赞子是把新鲜海苔混入发酵好的面粉里,再揉一揉,搓一搓,最后,把面团拉成麻花形,放入滚热的油锅中。这是我最喜欢的时候,因为,我马上能吃到喷喷香的海苔油赞子啦!

  “手中拿着油赞子,脸上挂着微微笑”。这是我奶奶那边听来的童谣,我奶奶就位在鼓楼附近,她时常没事给我去买油赞子,好让我放学吃。一口咬下去,“咔啦”一声,那两条紧紧缠在一起的油赞子,就被我这一口一分为二了。

  小时候嘴馋,时不时就把罐子打开,摸出海苔味的油赞子,那偷吃的感觉是最开心,也是最好吃的。有一次,我偷吃的时候,被奶奶发现了。奶奶没有告诉我,到了晚上,她把手放在我的耳边,头凑过来,对我轻声说:“白天偷吃什么啦!”我心“咯咚”一下,跳了起来。我不怀好意地笑了。奶奶拍着我,仰着头说“哦,又吃油赞子啊!”说时迟,那时快,我瞄准时机手又偷出了块油赞子,我和奶奶都乐呵呵地笑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