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猪肉的古代之旅:从祭祀用到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食泛亚电竞

发布时间:2023-02-13 06:15:20    浏览:

  泛亚电竞app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人类繁衍至今,饮食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饮食都是重中之重。

  古代社会落后,生产力低下,物资短缺,对普通人家来说,且不说吃肉,光是填饱肚子就已经非常困难。

  吃肉,是皇亲国戚与贵族阶级的独有特权,只有产量好的时候,百姓才可能有机会在过年或过节时吃点荤腥。

  牛是古代重要的生产资源之一,历朝历代为了保护牛,甚至规定私自宰杀牛要以命相抵,因此,古代餐桌大多数肉都是猪肉,即便是禁止杀猪的明朝,猪肉也成了主要肉菜,直至今日。

  《三字经》详细介绍了古代六畜,其中“马牛羊”为上珍三品,“鸡犬豕”为下珍三品。

  猪作为下珍三品之一,现实生活中却要比上振三品还高,其中的原因就是地位与饲养不同。

  众所周知,马是古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战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战场杀敌若没有马,等同于战士没有带兵器,可见,马在古代地位之高。

  不过,以普通家庭的条件根本养不起马,就是贵族也将马视为珍宝,不会因填饱肚子而宰杀爱马。

  大多人只知道牛在古代很重要,但比起牛,马的地位也非常之高,秦朝明文规定,盗牛者处以酷刑,盗马者处以死刑。

  古代以农耕为主,只有耕地才能保证种族生存,而耕地,又需要足够的生产力,牛性情敦厚,身强体壮,逐渐成为耕地的主要力量来源。

  因此,秦汉至明清,各朝代的统治者都严厉禁止宰杀耕牛,年青幼年不能杀,年老病衰若要杀,必须先上报官府,待同意后再杀。

  羊在繁衍时,一胎只有一到两只,而且饲养时只需一种食物,对量的要求很高,若没有足够大的草场,饲养起来十分困难。

  史料记载,古代游牧民族进中原之前,羊肉价格比猪肉多很多倍,因此,普通人家吃羊肉,很难实现。

  相比之下,猪的优势就很大。由于猪食杂食动物,所以对食物要求很低,容易养殖,一头母猪一次性可产十几个猪崽,百姓不需费多大力气,就能得到丰富的肉类蛋白。

  论费效比,牛、羊转化肉的能力不及猪,猪吃进的饲料近百分之三十五都能转为肉,可羊只有百分之十分,牛更少,只有百分之六点多。

  另外,猪既可以提供给肉,还能从中获取耕地所用到的养料,可以说一猪百用,对普通百姓来说很有帮助。

  猪优势之多,因此,养猪的人越来越多,致使猪肉代替牛羊肉,成了餐桌上的主力。

  猪在前期几乎无人问津,直到明朝之后才有了一席之地。猪肉早在周朝就开始出现,《礼记》曾提到猪肉为大夫以上阶级的人享用。

  周朝时期,猪与牛羊并称为“太牢”,除了祭祀普通百姓能吃到,一般只有君主卿大夫级别的人才能吃肉,而“豕”,就是猪肉的意思。

  平民百姓很少吃肉,只有在逢年过节,或者举办大型宴席时才能吃到,而且还是猪肉。

  《盐铁论》有关于猪肉的记载,大意是说,古人一年很少吃肉,每次吃肉也多是猪肉,在当时,猪肉和虎肉是同一级别。

  例如项羽那场鸿门宴,席上的肉都是猪肉,众人吃的都是熟肉,偏偏项羽要给樊哙生肉,领悟其用意后,樊哙接过硬是吃进了肚子,此后,项羽对他刮目相看。

  春秋以后,新农具铁犁出现,牛变成农民耕地的主要工具,地位自然也得到提高,统治者纷纷下令禁止私自宰杀牛,此后牛肉很少上桌,逐渐成为古代餐桌最奢侈的肉食之一。

  而那些能上桌的牛肉,不是自然死亡就是病死,健壮年轻的牛是不可能允许宰杀的。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疯狂吃牛肉,很明显是对朝廷的反抗与挑衅,秦汉唐宋等多个朝代都下了禁制令。

  既然牛肉有规定,人们为了满足饮食需要,便将视线转于另外五畜身上,可除了猪羊,其他三畜很少出现,特别是马,古代管控严不让吃,现在也很少有人吃马肉。

  汉朝对于猪羊的饲养有相关记载,都用到了“千足”二字,此“千足”非猪羊各有千条腿,而是猪羊共计一千条腿,即二百五十只。

  到了魏晋时期,猪肉地位一落千丈,养殖的人也少了很多,以至于羊肉成为古代餐桌的主要肉类,且延续了上千年。

  羊肉是陆地最上等的肉类,唐朝无数文人才子将羊肉写进作品里,《太平广记》共提到唐朝一百多次肉类,其中羊肉有四十七处,猪肉有十二处,就连信佛的人也会吃羊肉,可见,羊肉在古代餐桌的地位多么重要。

  唐朝文化经济都在史上享有盛名,包括饮食文化在这一阶段也得到了完善发展。唐朝到宋朝时,吃羊肉的文化也被宋人延续下来,逐渐发展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宋朝羊肉文化在唐朝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最终保留了宫廷菜系的详细清单,也将做法与过程记录的清清楚楚。朝代不断更迭,可宋朝君王还是没有吃腻羊肉,反而越来越喜爱。

  宋朝猪头出现的机会很少,而且大多都是作为配菜与看碟,基本不会以主菜上桌。

  比如我们当时著名的“东坡肉”,也只是在后人耳朵里经常听到,真正在历史上,百姓们看都不会看一眼,特别是达官显贵,这菜是他们最看不上的,就是扔掉也不会动一下筷子。

  据说,宋朝皇家一年要消耗羊肉四十多万斤,甚至一天要杀上百头,而猪肉最多也就是几千斤。元朝为蒙古族建立,吃羊的习惯从小就养成了。

  猪肉在宋朝低迷许久后,在明朝得到了翻身的机会。元朝覆灭后,明朝建立,羊的地位开始下降,而猪逐渐成为餐桌主力。

  中后期时,光禄寺对宫廷肉类用量有相关记载,猪的耗量比羊远远多出八千多,达到一万八千九百头猪。

  此时的羊肉虽出现在餐桌上,但地位远不如从前,相反猪肉走出低迷期,成为百姓最受欢迎的肉类。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统治者姓朱,“猪”与“朱”同音,这在当时非常忌讳,朱厚照曾下令禁止民间杀猪食猪,且制定了充军、流放等多种处理措施。

  之所以这么做,正是因为他为朱姓,并且属相也是猪。对猪实行保护后,明朝百姓遇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祭祀。

  猪肉既是餐桌菜品,也是祭祀活动的一大祭品,禁止杀猪的结果就是祭祀不能用猪,无奈之下,只好将猪的名字改为“彘”,这样就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猪肉发展到清朝,达到了巅峰时期,尽管清朝的贵族都是满人,但他们对猪肉爱不释手,尤其是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不仅喜欢吃,每次还要把肉煮到非常软烂的程度。

  入关后,皇帝不仅没有对猪肉产生反感,还更加痴迷,日常生活离不了猪肉,宫廷里的宴席或祭祀活动猪肉都是必不可少。

  满人以萨满为信仰,其祭祀最后都要以煮神猪结束,挑选猪的时候,要选择膘肥肉厚、肤色为黑色的猪,宰杀时先要将皮去掉,之后再进行肢解,待前几个步骤做完,就把猪放入坤宁宫门口的锅里进行煮。

  煮好后,皇帝吃第一口,随后嫔妃、皇亲贵族、大臣按顺序品尝。据记载,公元1784的除夕宴席上,清朝宫廷光猪肉就用了九十斤,而羊肉只有二十斤,基本就是全猪宴。

  猪肉地位上升,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洪武十四年,人口数量高达六千多万,清末直接突破四个多亿。

  猪最大的特征就是不挑食、可以圈养,而且性价比还特别高,猪粪能当成肥料用于劳作,猪肉可以售卖换成钱财,总之,对人多地少的明清来说,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古代祭祀分为太牢与少牢,无论是哪种,猪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即便是在今天,猪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在古代地位不及羊肉,但千百年来,猪肉从未退出餐桌。

友情链接